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成称为“岳山”,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登封市西北面,西邻古都洛阳,东临郑州,属伏牛山系。
嵩山总面积约为平方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72峰,海拔最低为米,最高处为米。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米。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通郑汴,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是古京师洛阳东方的重要屏障,素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道教圣地。
嵩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名胜风景区,为五岳中的中岳。年2月,嵩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地质公园。
《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曾有30多位皇帝、多位著名文人到过嵩山,他们为嵩山写下了无数诗句,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安详闲适的心情。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此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诗人通过看山的过程表现出自己览景的喜悦之情,从而烘托出嵩山的迷人魅力。诗中用曲折的笔墨描写嵩山的独特景物,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之后借嵩山来慰藉情怀的感情。
这篇诗作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现诗人自己。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诗人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
同时山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艺术作品里,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观感情支配。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清竣的印象。如王维给孟浩然画像,“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就是典型的清瘦。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这首诗,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现给了读者,达到了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
关于嵩山
你有什么深刻的记忆
评论区说说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