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生活,乡村好时节。9月14日,由人民日报、中新社、文旅中国、中国网、齐鲁晚报、大众网等15家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组成的采风团,先后走进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房干生态旅游区、潍坊市临朐县、威海市荣成市宁津街道、青岛市崂山区东麦窑村等,充分挖掘乡村旅游鲜活案例,聚焦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见证打造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的齐鲁样板。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发〔〕1号),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为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山东省结合实际情况,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和城乡融合发展,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确保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不断取得新进展。
依托道路建设带动乡村致富
在临朐县西南部有一条气势磅礴的盘山公路,它像一条彩色的飘带,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这就是新修建的“嵩山1号大道”。在嵩山,这条路不仅连接着十里八乡,还成为2.1万嵩山老百姓的“幸福路”“致富路”,更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通道。
近年来,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以路为切入点,通过“嵩山1号大道”集聚人气,着力推动“富民1号”“旅游1号”“生态1号”“文化1号”四大品牌建设,加速乡村振兴步伐。例如,“嵩山1号大道”极大地推动了嵩山农业的大发展,到目前,嵩山已发展蜜桃4.5万亩,猕猴桃亩,佛手瓜亩,西红柿、芸豆等高山蔬菜1万亩,还带动形成了垛庄村猕猴桃、青石崖村佛手瓜、南蒋村蜜桃、九杰村山柿等特色产业村。
“过去我们祖祖辈辈走山路、泥路,需要两天时间才能走到山下,山上的蜜桃、佛手瓜等水果运到山下要靠肩扛,靠车推。自从修了这条路,我们这些果品终于走出了大山、卖上了好价钱,农民的生活好了,腰包也鼓起来了。”道路沿线的常家溜村党支部书记周新柱掩饰不住心里的那份喜悦。
随着1号大道的建成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嵩山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还吸引了大批客商入驻,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正逐渐落户嵩山。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党委委员吴洪庆介绍,今年引进了齐鲁嵩山高山有机农业设施产业园、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等4个过亿元项目,不仅带动嵩山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将为嵩山群众增收致富提供更大保障。
依托旅游收益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现在,房干村有42座水库,总蓄水量万立方,配套环山水渠2.4万米,环山路6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97%,人均纯收入3万元。”房干村党支部书记韩超用数据印证房干村的变化,“房干村不仅成为环境独特的园艺式现代新农村,更实现了青山涵绿水、绿水育青山、青山绿水两相依的良性循环。”
为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房干村于年便开始进行村庄规划,到目前已经形成草房变瓦房、瓦房变楼房的三代式格局。房干村同时治山治水,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使昔日进村无路、山上无树、沟里无水、吃的无粮、住的无房的“五无村”,变成了富裕文明的新农村。近年来,房干村更是依托较好的生态环境及自然风光发展生态度假旅游,目前已开发九龙大峡谷、金泰山、石云山、音乐谷等十大旅游景区、多个旅游景点,建成天鸡山高空滑索、九龙大峡谷玻璃天桥。先后被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4A”级景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据韩超介绍,房干村村民还自发成立房干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资源、市场共享和成员合理分工,吸纳更多的农民直接参与到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中来,形成旅游服务产业链条,开辟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渠道,实现以旅助农、以旅富农,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随着“小长假”的深入推进和周末游的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到乡村休闲观光,体验乡村生活,为乡村旅游带来了重要机遇。也因此,房干村的“生态”度假产品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使其在吃、住、游的基础上增加了娱乐、养身和农家体验。
从抗战时期的最后一块抗日根据地,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时期的全村就业、共同富裕,再到新历史时期的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房干人最终实现了村居经济的华丽转身。韩超表示,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房干村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努力打造森林康养产业。
依托石屋资源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产业
崂山作为海上第一名山,仙山碧海,四季唯美切换。隐藏在它周围的东麦窑村,被誉为崂山风景区最美小渔村之一,也是中国乡村旅游的模范村。
村里现存的老房子大多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的石头老屋,屋顶的红瓦也映在几十年的老树之中,这些带着回忆的石器老房经过中央美院团队精心设计与改造,成为散发区域特色的主题民宿。据了解,这是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东麦窑社区书记李绍亮,在带领社区党支部认真分析村子形势和发展定位后,寻找出的社区发展渠道。
据李绍亮介绍,“社区将村里五六十年代的老石头房统一租赁,专门聘请中央美院进行设计打造,实施公司化运营、酒店式管理,每年每个农家小院可赚得租金3万多元。”目前,“仙居崂山”主题民宿和“瑜上山间”品牌民宿已拥有广泛知名度,每年可吸引游客2.6万余人次,营业额达万,吸附解决就业岗位余个。
李绍亮认为,村庄发展特色旅游,还要做大产业、形成口碑。社区党支部坚持发挥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突破单村“一枝独秀”,推动片区“抱团发展”,联合相邻的社区和旅游公司等,率先成立“流清湾党建产业联盟”,通过平台化运作,进一步规划高端民宿、婚纱摄影、土特产购物一条街等旅游体验项目,拉长区域化产业链条,开辟富民增收新路径。
李绍亮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扎扎实实在社区工作中当表率,做标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带领群众致富,保护好绿水青山,大力发展民宿、旅游相关产业,把我们的乡村建设的更加美丽,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加幸福。”
依托海产资源实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拥有五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两个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威海市荣成市宁津街道连续荣获“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山东最美旅游风情小镇”等称号。三面环海,海岸线长55公里,辖46个村居,常住人口3万,以渔业、新能源、旅游、海洋食品加工为四大支柱产业,据宁津街道党工委委员林凯介绍,发展乡村游,旨在培育产业发展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津街道把乡村振兴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文化引领、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打造片区秀美生态,内培外引专业人才,实现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切实筑牢乡村振兴的根基,推动乡村全域振兴、全面振兴。
坚持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统筹兼顾、产业升级与渔业转型一体联动,深入挖掘岸线、岛礁等自然资源和渔家文化、海草房等人文资源,全力叫响渔家文化品牌。坚持片区化打造、专业化运作和多元化发展,倾力打造北部滨海休闲和中部传统民俗两大旅游板块,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实施村居景区化建设,形成以驻地为中心、山海互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目前,宁津街道达到每年吸引游客万人。实施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以来,宁津街道带动直接就业人,间接就业1.84万余人。宁津街道辖区内村集体年收入平均达到46.1万元,旅游总收入10.12亿元。街道居民家庭年收入7.97万元,旅游增收占家庭总收入24%,实现群众增收致富。
未来,宁津将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疗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旅游赋能、生态加码、产业转型升级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
(图片来源:王平)
责编:杨晓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