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饮食禁忌 http://m.39.net/disease/a_6064851.html原创牛汝辰中原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表现在注重人伦和睦和道德至上,提倡重义轻利,崇尚整体,热爱国家。中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有着自己的文化特征。由于中原文化主要产生并繁衍于黄河流域,因此有人称中原文化的类型属于“河谷型”文化,有着极强的内聚力和广博的容纳性。内聚力主要表现是在外力的冲击下仍可依赖自己的精神和文化上的共同性而不涣散和不失去自尊,加强内部团结,齐心协力对付外来的冲击。容纳性表现在对其他文化的吸收和同化。当其他类型的文化进入中原之后,它能通过吸收和同化,将其容纳在自己的文化类型中,而不是加以排斥造成两种文化的对抗。最典型的是蒙、满两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开始都力图保持原来的文化传统,在中原地区恢复畜牧业,同时把草原文化的价值观强加在中原人民身上,中原人民虽然在土地、特权上失去了自身的优势,但没有推广草原文化,而是利用中原文化去同化他们。1.以农为本重人伦中原地区素有“九州心腹,十省通衢”之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使得中原成为四方文化的汇集之地,成为物流、情报、信息传播中心。从经度上看,中原地区位于中国中部偏东,地处东西的接合部,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从纬度上看,中原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处通达南北的重要位置。中原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原人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原文化一直以农业为经济基础,从夏代开始到南宋偏安,约年的中华文明史主要是依靠这一带农业经济支撑和发展。晁错的《论贵粟疏》就明确说:“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基于这种认识,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视为治国之本。强烈的家族本位意识,重人伦轻自然的自然社会观,崇老尚古的历史观以及安土重迁的生活情趣。他们缺少的是强烈的开放心态和竞争精神,所以由他们所创造的文化自然是温和的、精致的和充盈着思辨的文化。因此,中原文化带着明显的农耕文化的烙印。农耕文明有利于发展各种文化制度和先进工艺,维持众多的人口和稳定的生活空间,维持家族的传承发展,从而使中原地区不仅最早进入文明社会,而且有实力抵御其他经济类型的民族冲击,保持了历史的连续性和文化的先进性,这也是中原文化一直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2.刚健有为性中庸以农业为主要生存方式的中原人,日日面对自己精心呵护的柔弱的庄稼,形成的只能是细腻温和、稳定持重的性格,保守务实、勤俭朴素的行为准则,中庸平和的文化品格;但同时,农耕文明简单重复、稳固而又闲适的生活方式也塑造了中原人循环稳固的心垒和恒久不变的文化保守意识。中原文明之所以绵绵不绝,是因为中原文明的特质和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因为文化存续、交流和发展过程中的处世哲学。其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辩证中庸等中原文化精神发挥了主要作用。中原人这些昂扬的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构成了中华文明气势磅礴的精神特质。在不幸和灾难面前,最能表现出中原人的“忍”。经历了“五胡乱华”,两宋时又有金人的入侵,接着是元人的入侵,再后来是清人的入侵,到了近现代,则有日本人的侵略,再加上各种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可以说,战争和灾难一直伴随着中原的历史进程。中原人面对灾难与困境的“忍”性和“韧”性,内化为中原文化独特的对灾难的巨大消解能力和对外族的巨大的同化能力,使中原民族一直屹立不倒,使中原文化一直枝繁叶茂。3.家国情怀尚思辨中原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为中原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仰韶文化就是中原人在战胜自我和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开拓”出来的精神与物质财富。进入文明社会后,世世代代的中原儿女仍在这块黄土地上不断创造着辉煌的文明。据统计,当今河南省境内地下文物数量全国第一,地上文物数量全国第二,文物总量居全国之冠。中原人拥有古代先进的思想,变幻无穷的《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被称为“东方智慧的圣火”。中原地区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荟萃、“百家争鸣”的地方。诸子之学主要有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有五家源于河南。中原也是传统“天人一体”原始信仰的滋生地。中原是中原官话的发源地。在汉唐时代,中原官话是全国流行的普通话。中原是中国“礼仪之邦”的制礼初始,人民养成了淳厚朴实、崇尚信义、乐善好施、豁达宽容的生活习性。4.三教合一寓少林中原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定型的重要时期是在两汉时代,两汉时经学独尊,佛学传人,道教文化基本形成。两汉以后的中国文化不过是这三种文化的不断整合和传布的结果。东汉时期,经学繁荣,洛阳是经学传播的中心。儒术来自齐鲁,它借重于中原政治力量在中原大地上生根并不断发展,最终成为中原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道、法为文化底蕴的中原文化从此接纳、融会了儒学并把儒学作为自己的主体内容,逐渐向政治儒学演化。汉代时儒家成为中原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形态。据统计,东汉时期河南在士人、五经博士、私人教授、书籍的数量上都居全国第一。佛教传入中原是在东汉时代,它首先落户于洛阳,随后向全国铺展开来。道教也逐渐活跃起来。佛学在传播中,逐渐和中原传统儒、道融合。中原文化以道、儒、法三家学说为基本骨架,佛教的传人及儒、释、道在中原地区的三教合一,构成了中原文化内核动态的变迁过程。之后的魏晋玄学是汉代儒道学说的延伸,隋唐宋明清时期经学是对汉代经学的诠释和扩充,魏晋至唐宋佛学又是汉代佛儒合流的产物。中原汉文化随后被余年的封建社会奉为准则,并形成了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古代一统文化。嵩岳文化是中原文化儒、佛、道共存共生的典型代表。嵩岳文化中最著名的要数少林文化。嵩岳地区在唐宋时期是佛教圣地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北魏太和十九年(年),孝文帝在嵩山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敕建少林寺,传播小乘佛教。后来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禅宗心法,被佛教界尊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少林寺也被奉为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唐初因十三和尚救秦王有功,得唐太宗封赏而具盛名,至宋代少林武术已自成体系,风格独绝,成为中国武术派别中的佼佼者,史称“少林派”。元明时期,少林寺已拥有僧众余人,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佛寺。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87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