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前87年),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期间击灭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当我们今天用文治武功去衡量汉武帝时,首先在武功方面,汉武帝武功方面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汉武帝作为一代君主,他有干大事的魄力。每一代帝王上台以后,都有一些要做的事情,作为汉武帝来说,他所做的一个最大的事情就是拓展中国的版图。
第二件事,汉武帝在继位第八年,就正式拉开了对匈奴作战的序幕,他抛弃了从高祖开始,行了将近七十多年的和亲政策,启用了新的政策,这也是一代帝王具有极大魄力的表现,没有魄力的人,是不敢变祖宗之法的。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资治通鉴》)
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不过能减少疾病而已。(《资治通鉴》)
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天马歌
太一贡兮天马下。
沾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跇万里。
今安匹兮龙为友。
金屋藏娇
出处:汉·班固《汉武故事》:“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猗兰殿。年四岁,立为胶东王。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释义:本意是一个男子对自己之原配正妻许下的诺言,是对婚后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承诺。
赏析:“金屋藏娇”典故的核心人物是两个:一个是“想要藏娇”的汉武帝刘彻,另一个是“被藏娇的陈阿娇”。
陈氏的小名叫“阿娇”,父亲是堂邑侯陈午,堂邑侯府是汉朝开国功勋贵族之家;母亲是汉景帝刘启唯一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是当时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陈阿娇自幼就深得其外祖母——汉景帝之母窦太后的宠爱。
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有后宫美人王生子刘(后改名刘彻),排行第十。景帝有十四个儿子,其中宠妃栗姬生子最多且生育了皇长子——刘荣。景帝把无出的薄皇后废黜后,最初立长子刘荣为太子。
馆陶长公主打算将女儿陈阿娇许配太子刘荣,以期日后成为皇后。她使人问栗姬的意思,谁知栗姬恼怒长公主经常向景帝进荐美女分宠,竟然断然拒绝。馆陶长公主震怒,遂与栗姬不睦。
一日,馆陶长公主抱着刘彻问:“彻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胶东王刘彻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刘彻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刘彻于是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不寒而栗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释义:“不寒而栗”这则成语的栗是发抖。指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
赏析: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姐姐义殉是个医生。她因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太后很宠爱她,义纵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任用。他先在上党郡一个县中任县令,后又升为长安县令。他在任职期间,能够依法办事,不讲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人,当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变。汉武帝认为他很有才干,就调任他为河内郡都尉,后又升为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城里居住着一个管理关税的都尉名叫宁成,这人很残暴,利用手中的权力横行霸道,百姓们都很害怕他,甚至连进关、出关的官员都不敢得罪他。人们都说,让宁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给狼管。宁成听说义纵要来南阳任太守,有些不安。等义纵上任那天,带领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迎接义纵。义纵知道宁成这样做的目的,对他不理不睬。一上任,义纵就派人调查宁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统统杀掉,最后,宁成也被判了罪。这一来,当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为也有劣迹,吓得逃离了南阳。
后来,汉武帝又调义纵任定襄(在今内蒙古)太守,那时,这个地区的治安很混乱。义纵一到定襄,就将监狱中二百多个重罪轻判的犯人重新判处死刑,同时将二百多个私自来监狱探望这些犯人的家属抓了起来,说他们想要为犯人开脱罪行,也一起判处死刑。
那天,一下子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不寒而栗。
义纵执法严峻,但也存在肆意残杀的问题,司马迁《史记》把义纵归入酷吏一类。
不得要领
出处:《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释义:“不得要领”这则成语的“要”,即腰,指衣腰;“领”指衣领。古人上衣下裳,提上衣时拿着衣领,提下裳时拿着贴腰部份。“要领”是比喻人的,这里引申为态度。现在一般来表示说话、写文章抓不住要点或关键。
赏析:汉武帝初即位的时候,从北方匈奴投降过来的人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yuezhi),拿月氏王的头颅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赶跑,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他们想攻打匈奴,但得不到别国的援助。
当时,武帝正想消灭匈奴。听了这话,想和月氏友好往来。但要到月氏去,必须经过匈奴,于是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人。担任郎官不久的张骞应募出使,被武帝批准。
不幸的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把张骞扣留下来,并且对他说:“月氏在我们的西北,你们汉人怎么能出使到那里去?如果我们要出使到越国去,你们能让我们去吗?”
就这样,张骞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了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逃走,朝月氏方向前进。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的国王听说汉朝十分富足,想和汉朝往来,只是未能如愿;见张骞后非常高兴,问他打算到哪里去。张骞回答说:“我奉汉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锁了交通,如今从匈奴逃到这里。希望大王能派人给我带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里,将来回到汉朝,汉朝将赠送给你们无数财物。”大宛的国王听从张骞的话,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送他到了月氏。原来,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击,国王被杀,大部分人西迁到了这里,称为大月氏。现在国人已立被杀国王的太子为国王,统治着早先就存在的大夏国而定居了下来。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外来的侵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快乐逍遥,又觉得和汉朝的距离很远,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张骞从大月氏到大夏,始终不能得到月氏对与汉共击匈奴之事的明确态度。他在那里留住了一年多,就起程回国了。
雄才大略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赞》
释义:指才能杰出,谋略伟大。
赏析:西汉文景之治过后,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家团结安定。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他兴大学,好大喜功,不像先帝那样节俭,也不如先帝那样关心百姓的疾苦。班固在《汉书》中评价:“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
姗姗来迟
出处:《汉书·孝武李夫人传》
释义:后形容走得缓慢从容。
赏析:汉武帝刘彻非常喜爱原是歌妓的李夫人,她多才多艺,擅长歌舞,后来,李夫人因病去世。汉武帝十分悲伤,对李夫人进行了厚葬。汉武帝万分想念她,就叫术士为李夫人招魂,看到帷帐内出现的李夫人的身影,就说:“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慢腾腾地来晚了。什么事竟使你姗姗来迟?”
嵩岳三呼
出处:《汉书·武帝纪》
释义:后以“嵩岳三呼”为向皇帝的祝颂之辞。
赏析:西汉元封元年(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巡游嵩山时设置了崇高县。当他登上嵩山之巅时,吏卒们听到了三次大呼“万岁”的声音,相传为山神所呼。元赵孟《万年欢》。“静,嵩岳三呼,万岁声震如雷。”亦作“嵩山万岁声”、“嵩呼”、“嵩祝”。唐李咸用《煌煌京洛行》:“但听嵩山万岁声,将军旗鼓何时偃?”元贯云石《新水令·皇都元日》曲:“拜舞嵩呼,万万岁当今圣明主。”
掘蛊
出处:《汉书·江充传》
释义:用为诬陷、陷害帝位继承人的典故。
赏析:汉武帝病,江充奏言武帝之病是由于巫蛊所致,武帝便派江充前去查办。江充用栽赃诬陷、酷刑逼供的手段滥捕滥杀了无辜百姓达数万人,后又说在太子宫中有益气,并预先在太子宫地下埋了六个桐木人,派人到太子宫中掘蛊,以诬陷太子。唐刘肃《大唐新语·褒赐》:“天后致投杼之疑,中宗忧掘蛊之变。”
后来居上
出处:《史记·汲郑列传》
释义:指后来的超过先前的。用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赏析:汉武帝时文官汲黯为人坦率,总是直言上谏,汉武帝派他去边远之地做官,但由于他政绩显著,汉武帝又将他调回宫中。他依然直言上谏,汉武帝不禁感慨道:“皇帝用人有如堆柴,真是后来者居上。”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二十四卷:“今老矣,乐不预少年文酒之会,后来居上,又不知其为谁?”
石庆数马
出处:《汉书·万石君传》
释义:用为居官谨小慎微的典故。
赏析:汉武帝时,石庆担任太仆,他为人简易。一次陪同皇帝乘车外出,皇帝问车队中的马共有几匹,这本是显而易见的事,石庆却认认真真地数了数,然后回答说:“共有六匹马。”五代李瀚《蒙求》:“石庆数马,孔光温树。”
青鸟
出处:《汉武故事》
释义:以“青鸟”指代使者或传递书信的人。
赏析:西汉时,晚年的汉武帝特别迷信,总是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他对神灵特别尊敬:经常在承华殿斋戒静坐,一天见天空中飞来两只青色的大鸟,围着大殿转来转去,就向东方朔询问,东方朔告诉他这是王母娘娘的青鸟使者,他就更加虔诚地敬神了。唐李峤《拟古东飞伯劳西飞燕》:“传书青鸟迎箫凤,巫岭荆台数通梦。”亦作“青雀”、“青禽”、“青鸾”。唐李商隐《圣女祠》诗:“消息期青雀,逢迎异紫姑。”宋秦观《解语花》词:“算此情,除是青禽,为我段勤报。”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越越的青鸾信杳,黄犬音乖。”
柏梁宴
出处:《三辅黄图·台榭》
释义:指宫廷宴饮赋诗。
赏析:汉武帝于长安以香柏为梁,建立了一个柏梁台,曾把酒放在里面,和群臣在这里吟诗唱和,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上去,只有能写七言诗的才能上去。唐骆宾王《帝京篇》:“桂枝芳气已消亡,柏梁高宴今何在。”
千门万户
出处:《史记·孝武本纪》
释义: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赏析:西汉时,汉武帝辛苦建造的柏梁殿被火灾焚毁,他非常喜欢这座香气扑鼻的宫殿,就把群臣召集在一起商议再建一座宫室,勇之建议要建更大的宫室以制服灾魔。宫室的建造继续使用香柏,宫内被设置为千门万户,其规格大大超过未央宫,气势十分雄伟宏大。清卢道悦《迎春》诗:“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尹邢避面
出处:《史记·外戚世家》
释义:以“尹邢避面”为避不见面的典故。亦作“尹邢”。
赏析: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与邢夫人,诏二人不得相见。尹夫人向武帝请求见邢夫人。相见后,尹夫人“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清吴雯《沈洪生编修宅集诸子看芍药四首》之二:“怜时那便分桓李,妒处何从较尹邢?”
汉柳三眠
出处:清张澍辑《三辅故事》
释义:以“汉柳三眠”描写杨柳起伏的情状。
赏析:汉武帝苑中有棵柳树,长得形状像人,被称作人柳,它就像人一样一日三眠,醒的时候婆娑多姿,睡觉的时候就显出很静穆的样子。宋贺铸《好女儿·绮筵张》词:“认情通色受缠绵处,似灵犀一点,吴蚕八茧,汉柳三眠。”
汉武横汾
汉武帝巡视河东时,与群臣乘楼船宴饮于汾水之上,作了一首《秋风辞》。辞中有“泛楼舡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句。见《汉武故事》。后用为典故。唐张说《奉和圣制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作应制》诗:“汉武横汾日,周王宴镐年。”
淮阳薄
出处:《史记·汲郑列传》
释义:以“淮阳薄”比喻轻视所任州郡长官的位置。薄,轻视。
赏析:西汉时,汉武帝拜汲黯为淮阳太守,让他去治理淮阳。汲黯拒不受命,武帝曾责问他是否轻视淮阳郡守的官位。唐羊士谔《暮秋言怀》诗:一“非是淮阳薄,丘中只望还。”
东方金字塔——刘彻茂陵的传说
汉武帝的茂陵从公元前年开始营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历时五十三年。《晋书·索缚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三千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因此茂陵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这大概也是它屡屡被盗挖的最根本原因,也许,汉武帝并不如传说中的那么聪明,因为他根本就不懂得“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道理。
公元前年,西汉第五位皇帝刘彻即位。就在这一年,他开始了被后人称作丰功伟绩的“前无古人”的事业,这些伟大的事业里也包括修建他自己的陵墓。
建皇陵首先就要选择一个风水宝地,大汉王朝缺少这样的人才,汉武帝经过多方的资料搜寻,得知一个叫许负的风水师很有造诣,他便派人寻找此人。但是结果让他很失望,此人已经死去多年。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有人向他推荐了许负的师弟东方朔。
这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最负传奇色彩的人,即使是正史所记其生平,也处处都有神话般的痕迹。他得到刘彻的邀请函后,先是推辞一番,然后就欣然前往了。
到了长安,汉武帝与他见面。两人谈天说地,飞禽走兽,古往今来,吹拉弹唱,天堂地狱,帝王兴衰等无不畅谈。东方朔发现面前的这个皇帝天分极高,汉武帝也感觉面前的这个术士非比寻常。两人又互相吹捧了一阵,就谈到了正题。
刘彻说,“还请先生开慧眼为我选一宝地。”东方朔沉思片刻,说道:“我先走走看。”
第二天,东方朔就跑到咸阳原上去勘察,但每天回来都愁眉不展。因为当时的渭北已有长陵、安陵、阳陵,若按照风水学常例,东方朔只在渭北选取一地即可。一是此地风水的确不错,二是已有建陵的先例,凡事都有例可循。但是,如果换作另一个皇帝,此方案绝对可行,但在刘彻面前,这方案必不可行。刘彻是一个做事喜欢别具一格、标新立异的人。别人要这样,他偏不这样。东方朔心想,一旦把这个方案报告给刘彻,而引起刘彻不满,他一定会遭到唾弃。
值得庆幸的是,长安附近的风水宝地并不仅在渭北。他掐指算了好久,终于算出一个叫槐里的地方有宝气涌出。在一个清晨,他信步朝槐里走去,但见地上平旷,绵延不尽,南望秦岭,北依群山,气象开阔,气脉极佳。他对着上天点了点头,回到宫中向刘彻报告了这一喜讯。
刘彻道:“槐里是我外祖母和母亲的故乡啊。”东方朔一听,居然还有这么巧的事,立即顺势说道:“此地气息所集,风水乃前百年来第一吉壤,而且又与渭北诸陵连成一体,则西、北龙脉相连。另外,此地‘土’大盛,您名字里的‘彻’中间有土,居于此,可居中以震四方。”
刘彻早已经听得心花怒放了,立即下旨在槐里建造陵墓。过不久,他问东方朔,“你为我选取了这样一块宝地,需要什么,尽管说”。
东方朔就说道:“崂山风景优美,我先去那里进修。”
刘彻欣然答应,东方朔很快就拜别刘彻,跑到崂山去进修风水学了。而刘彻的陵墓也开始了大肆修建,这一年是公元前年。
如你所知,这只是一个传说。在这个传说中,真正的主角是东方朔,而不是刘彻。年轻时的刘彻务实主义很强,他不可能找一个风水先生来为自己选取陵址。但陵址的选取过程的确很漫长与复杂,刘彻用了一年多时间,在听取了各方面意见后,才决定在槐里的茂乡修建陵寝。
但是,传说依旧在继续。继续的原因是西汉王朝后来的覆灭。持着这种传说的人把西汉王朝的覆灭归为究为茂陵的风水差。
据说,东方朔临死前把儿子叫到面前叮嘱道:“我死后,你一定要将我埋在茂陵下面靠原边上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有一棵怪异的树,如今已经六十多年了。你一眼就能看见它。”他的儿子在一旁泪流满面,东方朔拍了一下床,怒声道:“你给我记好了,一定要把我埋在那里。”说完,就断了气。他的儿子很是孝顺,就真把老父亲埋在了那里。
原来,东方朔在给刘彻看陵址时,发现最好的风水宝地便是他栽了小树的那块地方。他为了让自己的后代飞黄腾达,瞒过了刘彻,把茂陵址故意向上移了一段,而将真正的宝地留给了自己。
传说依旧在继续。东方朔被埋葬后,第二天,墓就长高了五丈,第三天,又长高了五丈。按照这种速度,再只需要一天,就能超过茂陵了。天神在上面看不过去了,就把东方朔叫来,问他,“你胆子真是太大了,怎么可以超过真龙天子的陵寝。”
东方朔摊开双手,幸灾乐祸道:“我有什么办法,是那块宝地逼着我的坟向上长的。”
天神冷冷一笑,拾起一块石头就扔向了他的坟,坟被压住,不再长了。后来当地百姓把东方朔的墓称做“压石冢”,并说这儿的风水的确比茂陵好,在压石冢这儿可以“卧看长安”,而在茂陵那儿得“坐看长安”。
传说终于结束,这个传说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茂陵的风水并不好。但是,刘彻坚决不这么认为,他从公元前年开始,大肆营建茂陵,由此,中国出现了一个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建筑。
发动对匈奴战争,开拓疆土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公元前年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惟才是举,不拘一格
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巫蛊之祸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末年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汉代巫蛊术十分盛行。所谓巫蛊,就是人们制作木头人,在上面刻上冤家的姓名,然后再放到地下或者放在房子里,日夜诅咒。据他们说,这样诅咒下去,就可以让对方遭殃,自己得福。汉武帝对这一套很迷信。有一天中午,他正躺在床上睡觉,忽然梦见几千个手持棍棒的木头人朝他打来,把他给吓醒了。他以为有人在诅咒他,立即派江充去追查。
江充率领胡人巫师到各处掘地寻找木头人,并逮捕了那些用巫术害人,夜间守祷祝及自称能见到鬼魂的人,又命人事先在一些地方洒上血污,然后对被捕之人进行审讯,将那些染上血污的地方指为他们以邪术害人之处,并施以铁钳烧灼之刑,强迫他们认罪。于是百姓们相互诬指对方用巫蛊害人;官吏则每每参劾别人为大逆不道。从京师长安、三辅地区到各郡、国,因此而死的先后共有数万人。
汉武帝委派江充带着一大批人到皇宫里来发掘木头人。他们先从跟汉武帝疏远的后宫开始,一直搜查到卫皇后和太子刘据的住室,各处的地面都被纵横翻起,以致太子和皇后连放床的地方都没有了。为了陷害太子刘据,江充趁别人不注意,把事先准备好的木头人拿出来,大肆宣扬说:“在太子宫里挖掘出来的木头人最多,还发现了太子书写的帛书,上面写着诅咒皇上的话。我们应该马上奏明皇上,办他的死罪。”此时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不在长安。
太子刘据召问少傅石德,身为太子师傅的石德惧怕自己受株连,建议太子越权行事,拘捕江充等人及追查他们的阴谋,太子在情急下同意石德所言。太子派人假冒使者收捕江充等人。江充助手韩说怀疑使者身份,不肯受诏,被来人杀了。太子派人禀告皇后,又分发武器给侍卫。太子向百官宣布江充谋反,把江充杀了。当时江充另一助手苏文逃到武帝处,向武帝控诉太子,武帝开始并不相信此说,派使者召太子,但使者不敢到太子那里,回报武帝说“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武帝大怒,下令丞相刘屈髦率兵平乱。太子将长安四市的市民约数万人强行武装起来,与丞相军激战五日,死者数万人。最终,太子势孤力弱而兵败,唯有逃离长安。
太子向东逃到湖县(今河南灵宝西),隐藏在泉鸠里。主人家境贫寒,经常织卖草鞋来奉养太子。太子有一位以前相识的人住在湖县,听说很富有,太子派人去叫他,于是消息泄露。八月辛亥(初八),地方官围捕太子。太子知道自己难以逃脱,便回到屋中,紧闭房门,自缢而死。前来搜捕的兵卒中,有一山阳男子名叫张富昌,用脚踹开房门。新安县令史李寿跑上前去,将太子抱住解下。主人与搜捕太子的人格斗而死,二位皇孙也一同遇害。
太子有三子一女,史书留名的是史皇孙刘进(即刘询之父),全部因巫蛊之乱而遇害,只留下一位孙子刘病已,后改名刘询,为汉宣帝。
久之,巫蛊事多不信。官吏和百姓以巫蛊害人罪相互告发的,经过调查发现多为有不实。汉武帝霍然醒悟,立即就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并下令将江充满门抄斩,将苏文烧死在横桥之上。曾在泉鸠里对太子兵刃相加的人,最初被任命为北地太守,后也遭满门抄斩。上怜太子无辜,就派人在湖县修建了一座宫殿,叫作“思子宫”,又造了一座高台,叫作“归来望思之台”,借以寄托他对太子刘据和那两个孙子的思念,天下闻而悲之。
晚年生活
汉武帝晚年杀戮太过,颇思悔悟。李广利伐匈奴不利,全军覆没,求神仙又不成,又因巫蛊之祸造成父子相残、太子刘据自杀,种种打击使武帝心灰意懒,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颇有悔意。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后,武帝在轮台宫殿(并非新疆轮台)里下《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叫画工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壮,为了防止太子的年轻母亲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狠下心找借口处死了她。公元前87年二月丁卯,汉武帝驾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三月甲申葬于茂陵,庙号是世宗。
杀太子母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叫画工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壮,为了防止太子的年轻母亲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狠下心找借口处死了她。
汉武帝的男宠韩嫣
汉武帝的男宠韩嫣和武帝一起同卧同起,形如夫妻,官至上大夫,受赏赐之多可与文帝之与邓通相比,可是这个人就更跋扈了。他喜欢弹丸,丸都为金制,每天都会弹失十多颗,所以当时在长安有俗话说:“若饥寒,逐金丸。”意即跟着韩嫣拾金丸就能发财。有一次江都王(武帝的弟弟)入朝,与武帝一起到上林御苑打猎,武帝的车还未行,叫韩嫣率领百余骑兵乘车先去,江都王以为是武帝来了,立刻在路旁跪下迎接,可是韩嫣却纵车而过,置之不理。江都王感到受到莫大的侮辱,向母亲(皇太后)哭诉,于是皇太后就十分厌恨韩嫣。韩嫣仍不收敛,仍恃宠而骄,随意出入皇帝的寝宫。最后,被太后抓住把柄,赐他死刑,虽然武帝极力说情,仍不能免。
“惧怕”大臣
很少有帝王惧怕手下大臣的,他们大都手掌大权,想罢免谁就罢免谁,想杀谁就可以杀谁。而汉武帝却十分“惧怕”他手下的一个大臣,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索。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在他手下有一个叫汲黯的人,一提起他的名字,人们只能默然无语,连皇上也只好保持沉默。汲黯为人严正,严正到了令人畏惧的地步。
汉武帝时,汲黯官拜谒者,为皇上掌管传达之事。东越的两族人互相攻伐,汉武帝令汲黯去视察调解。没想到,汲黯到了半路的吴县就返回来了,并且对汉武帝说:“越人相攻,只不过因为他们的性格本来就好斗,不值得皇上过问,也不值得皇上派我去调解。”
汉武帝惊得半天合不上嘴,他居然如此明目张胆地违抗诏令,还振振有辞。但是汉武帝再三思索,汲黯说的确实有道理,也没敢多讲什么。
河内郡失火,连绵烧了一千多家,汉武帝又派汲黯去视察。汲黯这回倒是真的去了,不过回来说的话更气人:“有一家人不慎失火,因为邻居住得密集才蔓延开来,皇上不必担心。倒是我经过河南郡时,发现河南的老百姓饱受水旱灾害,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甚至父子相食。我就自作主张,凭着皇上所赐的符节,命令河南郡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现在我回来了,请皇上治我的矫诏之罪。”
他虽然这样做属于不务正业,在路上乱管闲事,汉武帝听了,他这也是为民着想,因此也无话可说,只好把汲黯贬为荥阳令。谁知汲黯根本看不上这个小小的荥阳县令,觉得简直是对自己的羞辱,于是称病不去上任,回到老家休养去了。
汉武帝无可奈何,只好又把汲黯召了回来,官拜中大夫。汲黯仍然改不了老毛病,经常直言相谏,汉武帝实在忍受不了,又把他贬为东海太守。这一次汲黯没有再任性,在东海太守任上无为而治,自己病怏怏地天天躺在卧室里睡觉,居然把个东海治理得井井有条,官民人等交口称赞。
汉武帝听说他如此有功,又赶紧把他召回来,官拜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的官越做越大。窦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蚧做了宰相,百官来朝贺的时候,年俸中二千石的大官都行跪拜之礼,田蚧非常傲慢,根本就不还礼。他傲慢,汲黯比他更傲慢,见到田虫{}的时候作个揖就算作行礼了。
汉武帝好儒学,广揽天下的文学之士和儒生。汲黯看不过去了,公然在朝堂上进谏说:“皇上您其实内心里的欲望很多,对外却偏偏假装要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获得唐尧虞舜那样的功绩呢!”
汉武帝一听,照例不敢多讲什么,只好沉默不语,但是越想越生气,不等结束上朝的时间,拂袖而去。回去对近侍发牢骚:“汲黯这个人,真是又蠢又愚!”
大臣们都替汲黯担心,有的还数落汲黯不该这样赤裸裸地指责皇上,汲黯回答说:“皇上要咱们辅佐他,难道咱们都非要阿谀奉承不可?这不是明摆着要陷皇上于不义吗?”
汉武帝气消了以后,也不再怪罪汲黯。相反,大将军卫青入宫侍奉,汉武帝就蹲在厕所上接见他;丞相求见,汉武帝有时连帽子都忘了戴。可是汲黯求见的时候,汉武帝帽子没有戴好是不会接见他的。
有一次汉武帝坐在武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还没有戴帽子,一看见汲黯,赶紧躲进帐子里面,嘱咐近侍代他出面,汲黯奏什么就准什么。对丞相公孙弘,汲黯指责他是小人,“怀诈饰智”,阿谀皇上:对酷吏张汤,汲黯更是一见就上前痛骂他实行苛法,不过一个小小的刀笔吏,有什么资格做公卿。
以前这两个人都比汲黯官小,现在反而都爬到了汲黯的头上。汲黯也不是圣人,心中常常愤愤不平,对汉武帝抱怨说:“皇上您用人就像堆柴火垛,后来者居上。”汉武帝只好照例地沉默不语,权当耳旁风。
匈奴浑邪王率众来归降汉朝,汉武帝下令征发两万辆大车去接他们,长安府没钱,于是向老百姓借马,老百姓就把马藏起来,结果马没有凑齐。汉武帝大怒,想杀了长安令,汲黯进谏说:“长安令无罪!匈奴叛主降汉,皇上您应该按照惯常的规矩,让沿途各县慢慢地接运过来,干吗弄得天下骚动,让我国的老百姓疲于奔命地去侍奉讨好匈奴人呢!干脆您把我杀了得了!杀了我,老百姓就把马献出来了。”
听完这一番讽刺刻薄的谏言,汉武帝又是只好照例地沉默不语,权当什么也没听到。等到浑邪王来到长安,商人们不懂得法律,不知道和匈奴人私下交易犯了走私罪,于是和匈奴人交易的五百多人都被判刑下狱。
汲黯进谏说:“汉匈连年交战,死了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军费,皇上您不把投降的匈奴人发配给死难者家属做奴婢也就罢了,却反而拿国库里的钱赏赐他们,征发良民侍奉他们,把他们宠得真像天之骄子一样。如今还要杀掉犯法的这五百人,这不就是俗话说的庇护了树叶却伤害了树干,得不偿失。”
汉武帝又是照例地沉默不语,偷偷在背后发牢骚:“很久没听到汲黯说话,如今又开始胡说八道了。”
数月之后,汉武帝找了个理由,罢了汲黯的官,汲黯于是回乡隐居。几年之后,楚地私铸钱币的风气大盛,汉武帝又想起了汲黯,召回了汲黯,官拜淮阳太守,让他去治理淮阳。汲黯拒不受命,来往了好几个回合,汲黯没办法才接受了任命。临走前向汉武帝抱怨说:“皇上您这不是又发配我吗?”
汉武帝安慰他说:“你名声大,本事也大,躺着就能把淮阳治理好,哪里是发配你呢?”
汲黯辞行,最后去见好友李息,对他说:“我被发配到外地,不能再管朝廷的事了。张汤是个大坏蛋,李息你位列九卿,你要不向皇上进谏,就会被张汤所害。”
李息可不像汲黯这么胆大妄为,哪儿敢进谏呀。后来张汤果然事败自杀,汉武帝听说了汲黯和李息间的这一席话,遂把李息治罪。
汲黯把淮阳治理得很好,七年后去世,汉武帝就像怀念情人一样怀念他。
汉武帝“不”字长寿法
汉武帝刘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而且在当时也称得上是一位长寿之君。古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西汉诸帝平均寿命还不到40岁,惟独汉武帝活过了70岁。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一生十分注意养生,尤其重视避免外界各种不利因素的侵害,在穿衣、饮食、起居、睡眠等方面坚持以下几“不”原则:
1.穿衣二不过
汉武帝时刻注意随着气温的变化适当添减衣服。但他在着衣方面很注意把握尺度,坚持做到“二不至于”,即“凉者不至于挨冻,温者不至于燥热”。也就是说,减衣服时,不会一下子减得太多,使自己身体受凉;添加衣服时,不会一下子加到让自己感觉到燥热。
2.九不吃
在饮食方面,汉武帝推崇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张,坚持“九不吃”原则。所谓“九不吃”是指:腐败的粮食不吃;腐烂的鱼肉不吃;颜色难看的食物不吃;气味难闻的食物不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不到就餐时间不吃;肉类切割不得法不吃;酱醋调料调味不当不吃;市上食品未经检验不吃。此外,他还强调爱吃的食物也不能多吃。虽然现在看来,其中个别观点值得商榷,如“颜色难看的食物不吃”、“肉类切割不得法不吃”等,但总体来说,汉武帝的“九不吃”原则,对养生十分有利。
3.五不坐卧
汉武帝在生活起居方面坚持“五不坐卧”,即:风口处不坐卧;坟墓旁不坐卧;潮湿处不坐卧;恶臭处不坐卧;危险物旁不坐卧。基本上也是符合科学养生之道的。
4.五不睡
在睡眠方面,汉武帝提倡“五不睡”,即:露天不睡;有风吹头不睡;张灯不睡;脚凉不睡;床头朝北不睡。除了“头朝北不睡”与现代养生观点有些出入以外,其它几方面非常科学。
班固: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司马光《资治通鉴》: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当代史学家翦伯赞先生也有两句非常有名评价,他说汉武帝“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
茂陵
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原兴平县)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年—前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
汉武帝用人不论出身
汉武帝年轻时,实权控制在窦太后手中,但是他仍然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网罗人才,以备他日之用。
他颁发命令,让各地推荐人才。于是,公孙弘、庄助等许多有名的儒生都被推荐上来,同时进入京城的有一百多人。
汉武帝逐篇地细读这些人的文章,看到董仲舒的试卷,试卷中的文章对道理阐述得头头是道,总共有几千字。汉武帝为之惊叹,夸奖董仲舒的文章写得好。
董仲舒在汉景帝时已经名列博士,为学子们讲书,出口成章,远近学子都很尊敬他。
汉武帝召见了董仲舒;董仲舒把平生的学识都施展出来,果然压倒群儒,得到了汉武帝的喜爱。
汉武帝让董仲舒详细地解释他的一些主张,董仲舒就详细地解释了一番,并将自己的治国主张归纳为“天人三策”。所谓“天人三策”,就是“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当然这些观点现在看来有失偏颇,但是汉朝的时候,这样的主张对于治理当时战争纷繁的国家还是有一定益处的。
司马相如是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用其所长,在建元年间从四川把他请到京城做郎官,从事审核和润色政府重要文件的工作。
唐蒙、庄助这两个人有外交才能,才智过人,汉武帝就让他们出使夜郎和东瓯。他们两个人不负众望,终于在建元时期降服了夜郎和东瓯。
过了几年,窦太后病死了,汉武帝完全摆脱了束缚。他罢免了窦太后安插在朝廷里的所有官员和亲信,重新任命曾经协助他革新的舅父田玢为丞相,把韩安国提拔为御史大夫。
汉武帝继建元元年那次全国大推举之后,又几次要求各地推举孝廉、贤良、茂材。他下诏书表示要将这些有才能的人破格升为将相。
吴人朱买臣喜欢读书,不事劳作也不善理家。他40多岁时还是一个落魄书生,家境贫寒,有时候一家人一日三餐都吃不上。朱买臣每天进山砍柴,挑到市上去卖。在卖柴的时候,他口中还在背诵诗书。最后,妻子嫌他贫穷,离他而去。
转眼间,朱买臣已经50岁了,恰好有会稽吏入京,随带物品很多,朱买臣就为会稽吏搬运物品。
一行人到了京城长安,朱买臣就向汉武帝上书自荐,同时,同乡庄助又帮他向汉武帝引见,他得以面见了皇上。
朱买臣与汉武帝从《春秋》说到《楚辞》,将他平生所学尽数在汉武帝面前展示了出来。朱买臣的很多见解都正合汉武帝的心意,于是汉武帝拜朱买臣为中大夫。
后来,朱买臣又向汉武帝献策,应该征伐越地,他说:“乐越王余善,向居泉山,负隅自固,一夫守险,千人俱不能上。今闻他南迁大津,去泉山约里,无险可恃。若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趋,破东越不难。”
汉武帝很高兴,就封朱买臣为会稽太守。朱买臣果然击破了东越,汉武帝又升他为主爵都尉,列为九卿之首。
有一个人叫主父偃,出身贫寒,一直都怀才不遇,他曾到各地为诸侯们献策,但是却不为诸侯们所用。元朔元年他来到长安,直接向汉武帝上书九条建议,其中有八条谈及律令,一条谈及讨伐匈奴之事。
主父偃所谈之事正是汉武帝所关心之事,汉武帝立即召见了他,两个人谈得十分投机,于是,汉武帝拜主父偃为郎中。
主父偃连续为汉武帝献策,都得到汉武帝的赞赏,他的官职也一升再升,由中郎升为中大夫,一年内连升四级。
很快,主父偃成了汉武帝的重要谋臣和得力助手,而主父偃对汉武帝的贡献也不小,他献的削弱诸侯权力的“推恩令”对巩固皇权非常有意义。
汉武帝用人,就看这个人是否有真本事,从不问出身,更不管他的年龄或者外表。就是因为汉武帝任人唯贤,所以在他统治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