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易华研究员秦岭古称泰华,南有华阳诸国,北有华阴华山,还有华州少华;蓝田华胥氏,天水伏羲女娲,宝鸡炎帝神农,清水轩辕黄帝,大禹出西羌,夏启征有扈。西有大地湾东有大河村,南有龙岗寺北有半坡遗址,仰韶文化分布于大秦岭地区。秦岭千山万水孕育千姿百态仰韶文化,庙底沟彩陶分布区正是早期中国地盘。秦岭又称中条山或昆仑,北坡称南山或终南山;偃旗息鼓马放南山,周秦汉唐在此兴旺发达。秦岭不仅是江河分水岭,也是黄河长江最大支流渭河汉水源头,淮河亦源于秦岭,故秦岭确是天下结合部中国真正地理与文化中心。丈量大秦岭,可以深入领略华夏文明博大精深!01地质与文化地理丈量大秦岭,与地质、地理、地图、矿产、水文、文学、旅游专家等一起环绕大秦岭一周才明白秦岭山脉是由华北板块和扬子江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西自青藏高原东到山东半岛。地理上西从西倾山脉(白石山)东到伏牛山脉(桐柏山)北自华山南到武当山,秦岭确是中国版图中心地带,博大精深魅力无穷。丈量大秦岭行进示意图党双忍《秦岭简史》插图受地质学地理学启发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明亦是由两大不同文化板块碰撞挤压交叠形成:大东南定居农业文化与大西北青铜游牧文化在大秦岭地区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国文化高峰。夏商周秦汉唐历史就是游牧与农耕民族文化交流与混合的历史。02千山万水滋养中国人孕育中华文化十天十夜风雨兼程在华西秋雨中,深刻体验了秦岭雨水之充沛。江河水,半秦岭。渭河、洮河、洛河与汉水(丹江)、嘉陵江(白龙江)和淮河均源于大秦岭。水是命脉,大秦岭地区植物和动物种类众多,山林生态系统高度复杂稳定,非常适合人类生存,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背景或靠山。走读大秦岭,无巧不成书。仰韶文化遗址博物馆位于大秦岭东部河南渑池,仰韶文化分布在大秦岭周围,正好是早期中国范围。大秦岭地区仰韶文化博物(王仁湘提供)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分布区严文明仰韶文化为中心重瓣花朵模式示意图张光直仰韶文化与其他文化互动示意图仰韶文化博物馆展示二十世纪就发现了六千余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陕西二千余处,甘肃、山西、河南各千余处,其余近千处分布于青海、宁夏、内蒙古、河北、湖北。半坡遗址位于大秦岭北侧西安灞桥,是中国考古学家石兴邦负责发掘代表性仰韶文化遗址,建成了中国第一家遗址博物馆。大地湾遗址位于大秦岭西端天水秦安,建成了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国家遗址公园。龙岗寺遗址位于大秦岭南侧汉中,出土是仰韶文化玉器。大河村遗址位于大秦岭东边郑州,已经建成遗址博物馆,正在扩建成国家遗址公园。仰韶附近又发现了灵宝西坡遗址,西安杨官寨遗址亦是近期仰韶文化重大发现。大秦岭万水千山孕育了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广大繁华文化。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如红山、大汶口、凌家滩,良渚、石家河文化亦辉煌灿烂一时,但不够持久和广大。以晋陕豫交界地带为核心的仰韶文化进入庙底沟类型时期,出现万平方米以上大型聚落,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占地面积达余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可与秦岭西部大地湾遗址交相辉映,均出土了蛇纹石玉斧,应该是传说中尧舜时代玉帛古邦遗址。赵辉论仰韶文化与周边文化之关系韩建业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与早期中国03中华源自泰华或华山、华胥大秦岭地理上是一巨大存在,但秦岭一词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响亮。中国古代历史地图中找不到秦岭,著名宋代地图《禹迹图》《华夷图》江河五岳比较清楚,但没有标注秦岭。先秦文献无“秦岭”,秦王朝强盛可能使人们将“泰华”“南山”改称为“秦岭”。“秦岭”始见于东汉班固《西都赋》:“前乘秦岭,后越九嵕,东薄河华,西涉岐雍,宫馆所历,百有余区。”汉代地方志《三秦记》“秦岭”仅仅限于关中之南山而不是今天所说秦岭山脉:“秦岭东起商雒,西尽汧(千)陇,东西八百里。岭根水北流入渭,号为八百里秦川。”诗文中秦岭意象悲壮忧伤。唐白居易《初贬官过望秦岭》:“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韩愈因言获罪被贬往潮州路过秦岭大雪封山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司马迁《史记》中并无“秦岭,天下之大阻也。”但《汉书·东方朔传》确有:“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汧陇以东,商雒以西,厥壤肥饶。”此讹始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二:“又《史记》:‘秦岭,天下之大阻也。’”“旧记皆云南山深处高而长大者曰‘秦岭’,然而‘终南’、‘秦岭’本一山矣。”司马迁并没有说过秦岭是天下之大阻,但记述了夏代有泰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与二里头的地望亦正相合。右泰华就是秦岭或华山,在历代古籍中泰华与秦岭交叠出现,意义大体相同。秦岭古称泰华,泰华以南称华阳,故常璩《华阳国志》记录秦岭以南诸国历史与文化;秦岭以北称华阴,华山依然矗立;附近还有华州和少华山。蓝田还有华胥镇与华胥氏、华胥国神话传说有关。《列子·黄帝》:“黄帝梦游华胥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所利害……”东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山海经·内东经》郭璞注:“华胥履大迹生伏羲”。东晋王嘉《拾遗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云笈七签》卷一百辑唐王《轩辕本纪》:“黄帝游华胥国,此国乃神仙国也。”嵩山附近还有华阳古国华阳故城。西周华国都城华阳城位于郑州新郑北20公里。《国语》:“史伯对桓公,虢、郐十邑,华其一也。”公元前年“华邑”即华阳城已经存在。《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徴》(中华书局,):“华地名……在河南省密县,西为嵩山,是夏族旧居,所以华即夏,中华民族起于此。”《史记·韩世家》载韩僖王“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韩告急于秦……八月而至,败赵魏于华阳之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括地志》:“故华阳城在郑州管城县南四十里”。清代城门上刻有“古华邑”三个大字。中华之华应源是泰华或华山、华胥氏之华。大秦岭地区位于中国中心地带,常被认为是天下之中。我们可以考证出上古秦岭就是泰华,亦可称华山。章太炎《中华民国解》认识到雍梁二州是华夏根本,大体上亦在秦岭地区:“然神灵之胄自西方来,以雍梁二州为根本。宓牺生成纪,神农产姜水,黄帝宅桥山,是皆雍州之地。高阳起于若水,高辛起于江水,舜居曲城,禹生石纽,是皆梁州之地。观其帝王所产,而知民族奥区,斯为根极。雍州之地东南至于华阴而止;梁州之地东北至于华阳而止,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则缘起如是也……质以史书,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谓之夏,或谓之汉,或谓之漾,或谓之沔,凡皆小别互名,本出武都,至汉中而始盛,地在雍梁之际。因水以为族名,犹生姬水者之氏姬,生姜水者之氏姜也。夏本族名,非邦国之号,是故得言诸夏。其后因族命地而关东亦以东夏著。下逮刘季,抚有九共,与匈奴、西域相却倚,声教远暨,复受汉族之称。此虽近起一王,不为典要。然汉家建国,自受封汉中始,于夏水则为同地,于华阳则为同州,用为通称,适与本名符会。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建汉名以为族,而邦国之义斯在。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此中华民国之所以谥。”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亦认为华山与中华相关:“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苏先生“华山玫瑰”是庙底沟文化彩陶上最常见的一种纹饰“玫瑰图案”。庙底沟文化彩陶上由弧边三角、圆点、勾叶组成的“花卉纹”图形曲回勾连,是中国彩陶中最具特点的图案之一。王仁湘先生深入分析之后指出所谓玫瑰图案实际是双旋纹象征太阳。但仰韶文化确实环绕华山分布,华山与中华确有不解之缘。华山之华本义为花,如《水经注》所说“远而望之若花状”,一般理解是莲花而非玫瑰。秦岭是中国骨架或父亲山,江河是中国血脉或母亲河。秦岭山水滋养了中国人孕育了中国文化。山地比平原生态系统更复杂稳定,新石器时代就形成了以秦岭为基础的仰韶文化圈,青铜时代在东亚定居农业文化基础上系统吸收了青铜游牧文化,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复合文明,并因秦岭地处华中及泰华、华山、华胥而得名中华。免责说明文中图片只用于传播,不做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344.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