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个能把天聊死的对话作为引子A.一个河南省外不谙地理的人赵四,与一个郑州人李三之间的对话赵四:诶,你家哪的?李三:郑州。赵四:郑州是哪个省的?李三:河南。赵四:河南啊,骗子大省啊,艾滋病村挺有名的。李三:滚。赵四:河南农业大省啊,经济不行,挺落后吧。李三:你自己去查查河南GDP全国第几。赵四:不过河南历史文化、自然风光还有些看头。李三:省会郑州就有商都遗址和嵩山少林寺。赵四:河南省会不是洛阳吗?李三:……B.新郑州人王五老郑州人李三的之间对话王五:诶,国庆放假回家不?李三:我天天回家。王五:问你回老家不?李三:我老家就是郑州的。王五:咦,白给那装了,谁家往前数三代不都是外地农村来的?李三:还真不是装,俺爷年轻时候都是市里工厂的。王五:咋,瞧不起农民啊,没有农民种粮食恁吃啥啊?李三:我吃啥跟谁种粮食没关系,只跟是不是市场经济和开放社会有关系。王五:……以上对话说明两个问题:1.部分国人对于河南的认知存在偏见,对于郑州与河南的关系更是的混沌不清。2.部分新郑州人与郑州人因为成长经历、知识构成的不同,造成三观上的差异。而这两个问题的背后,可以视为是乡土河南与市井郑州差异。乡土与市井,是现当代中国典型的两种文化类型,没有高低优劣,只是根植的环境不同:前者依附于土地与农耕,后者则源自街巷与商贸。而作为传统农业大国的传统农业大省,河南留给世人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乡土气息。刘震云描写的延津乡村的人与事,阎连科笔下受活庄里的乡民……这些文学及影视作品,加上媒体的宣传报道,更强化了国人对河南乡土文化的刻板印象。老人孩子泥瓦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与人口流动的增加,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河南,农村进城务工者不断涌向全国各大城市,尤其是数量庞大的低端劳动者(如保安、保姆、拾荒者、建筑从业者),而这些人群往往素质参差不齐。一时间,河南人留给国人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甚至是某些带有歧视性的标签。与此同时,郑州、洛阳等这些古都的市井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却被国人选择性忽略。仿佛河南只有乡村与进城务工人员,就像早期某些外媒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一样。有种说法,市井文化是一种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的市民文化,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郑州商代亳都城墙遗址郑州有千年城墙、百年街巷,市井百态随处可见;也有特定时代的厂区、部队大院,集体记忆不难寻觅。郑州也和其他二三线城市一样,进行着历史洗礼,刻下不同时代烙印,城市人衣食住行及生活方式的变迁,几乎同步进行。郑州80年代街景观察的多了就会发现,观念、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差异,地区差异小于城乡差异,而城乡差异小于代际差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郑州不代表河南,而河南的概念也不能涵盖郑州。对于所在区域的认同感,在国内也有其他有意思的现象。比如有些大连人不说自己是辽宁的,有些青岛人不说自己是山东的,有些深圳人不说自己是广东的……中国足坛有支职业球队,也从浙江绿城更名为杭州绿城。据当时浙江绿城足球俱乐部总经理林乐丰解释说:“球队名称里出现城市的名字,会让这支球队产生更多的归属感。其实看看欧洲联赛,都是以城市命名的。这也是一个趋势。像辽宁队以省的名字命名,但省里和市里管得都不太到位,这影响了球队的发展。”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首先,越小的区域与组织,越容易产生认同与凝聚力。正常价值伦理下,我们对家庭的爱,肯定要大于对国家的爱,对城市的认同也应该大于对省份、国家的认同。因为越小的层级,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程度越大。现代文明社会,家国同构更是无稽之谈。其次,城市才是现代社会更能产生认同感的共同体。前文提到欧洲足球联赛以城市命名,著名的巴塞罗那、米兰、利物浦、巴黎圣日耳曼……深层意义上,城市具有完整政治共同体的各个要素(古希腊人习惯于把非王政的政制,称作城市国家的政制),也相对容易实现自下而上的权力建构。农村包围城市发展而来的这个政权,应该在城市上再多费些功夫了,推进落实国家中心城市战略,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7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