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路是郑州人引以为豪的街道之一,承载了郑州人近70年的辉煌与梦想。建设路是早已融入厚重城市文化的历史街区。
位于郑州西边的建设路是郑州的西大门,是郑州的“迎宾大道”。
这是一条贯通中西的主干路,花香四溢,绿树成荫。
建设路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末时期,李闯王攻打郑州的时候,就从这条路出发。清光绪二十七年(年)慈禧挟光绪从西安回銮,就是从此道驻跸郑州。这条路位于郑州的西郊。因为这是通往洛阳的公路,因此这条路也叫郑洛公路。传说日寇侵华时,欲出师攻打洛阳,认为郑洛路与“正落路”同音,犯了他们的忌讳,又将此路改名“官大路”。
现在的建设路,中原区段从嵩山路向西到西四环,将近9公里的路段早已改造一新,功能区分清晰,人车分流,各行其道,沿线绿化、口袋公园、特色小品景鳞次栉比;沿街古朴典雅的苏式建筑群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延伸到郑州西大门,“三步一景,五步一生活”和谐场景,载满了市民满满的幸福感。
经过复杂的历史变迁,一条年近“七旬”的老路,在看似“暮年”的光景,却以惊艳的姿态呈现在市民面前。
提到建设路就不得不提棉纺厂,棉纺厂是郑州的记忆之一,老郑州没有不知道棉纺厂的,棉纺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因为棉纺故事的深入人心,所以在建设路改造的时候,在建设路与华山路西北角建造了“棉纺故事”游园。
“棉纺故事”游园重点打造工业风格主题,突出了路段文化特点。
建设路道路改造留住了悠久的历史记忆,并且坚持文化融入,融入街区文化,弘扬中原精神,突出了路段文化特点。
可以说这条路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史金腾老先生自幼就成长在建设路附近,他可以说是和这条路共同成长。
史金腾老先生是老党员,职业是医生,工作时爱岗敬业,救死扶伤,业余爱好是读书写作。也正是因为有读书这个爱好,84岁高龄的他思路还是非常清晰,有着同龄老人少有的敏捷。对于郑州,对于郑州的每一条街道,他都有很深的感情。
史先生从小在郑州长大,在郑州读了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才离开郑州,在外边工作了20多年,怀着对故乡的眷恋,在他五十岁的时候他又调回了郑州,也算叶落归根了。当然陪他回来的有他的伴侣,同为党员,同为医生的爱人。
说起郑州,说到自己的青春岁月,老人滔滔不绝,因为对这个地方太热爱,太熟悉。小学时候的春游,踏青走七八里路来到碧沙港,当然那时候还是小路,他说,这里原来也是坎坷不平的土马路,来往的车辆也都是大铁轮的“硬脚车”,整日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这条路从碧沙岗往西就是深沟,与两边的地面相差10米多,真是举步维艰,建国后,这条路才旧貌换新颜,年开始修建为碎石路面,定名为建设路。年才扩宽成44米的路面,成为郑州最宽的一条道路,据说当时为备战,按可起降飞机的标准才建得这样宽。
说起来这条路的发展还有史先生和他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呢。史先生读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同学们义务劳动就是植树,在路的两边种上很多小槐树。槐树的成活率很高,无论是贫瘠的地方,还是坡地山地都能很好的生存。“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想当年种下的小槐树,如今已亭亭如盖矣。
说到学生时代,史先生很感激自己的高中语文老师。就是受语文老师的启发,史先生对文学有了兴趣,喜欢上了写作。他把写作当成了自己业余生活必做的一件事,这一坚持,就到了现在。史先生退休之后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医生和作家,这两个职业看起来关联不大,但是细细思索,二者之还是有相通的地方的,一个是医身,一个是医心。以前有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现在也有从医生岗位上归隐到文学战线上的史先生。史先生和爱人从同济大学毕医院,一个是外科,一个是妇科,在医院最辛苦的一线救治了很多人,早出晚归,半夜出诊是家常便饭。仁者医心,两位从孝感调回郑州后,以前的老病号都依依不舍,尽管远隔千里,还是经常找老先生看病。
让老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农民工,这么多年,每年的大年初一都坚持给老人拜年,当时的医患关系好是一方面,老先生无论医德还是医术高明才是关键。
史先生选择在郑州养老,眼看着这个城市的变迁,居住的小区无论是配套设施还是物业都非常舒心。这让他萌生了用笔记录郑州发展的念头。他的主业是医生,除了用文字向大家传递健康养生方面的知识之外,他不忘记宣传郑州,宣传他热爱的这个城市。作为老郑州人,史先生觉得非常有必要把郑州的历史传承下去,城市在迅速发展,有的地方可能随着城市的变迁,会变得踪迹皆无,怎么办,要用笔把这个城市的根留住,把郑州的历史发展进程记录下来,为自己热爱的这个城市增加一份力量。
医生与作家,两个不同的职业,一个是肉体的救治,一个是灵魂的救赎,一个是救死扶伤,一个是笔耕不辍,两者都是功德无量。
#我家住在建设路#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