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周,地产行业股票债券反弹。除了市场一致预期看好的国企地产公司,很多已经展期的地产公司,股票和债券价格大涨。
回顾年下半年以来的地产行业,债券展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在集中到期的压力下,很多公司在手可用的自由现金不足,又无法通过借新还旧形式补充资金,只是与债券投资人协商展期。刚开始投资人对于展期接受度不高。但随着市场行情的进一步恶化,越来越多的地产公司选择债券展期,境内外发生展期的地产公司竟超过20家。
究竟如何看待展期?相比于直接违约,展期真的能实现“时间换空间”的效果?会不会展期之后地产公司仍然无法得救?
我们邀请了嵩山论市的专家,与您一起探讨,地产债展期之后,将走向何方。
从去年7月以来,地产行业的信用风险不断暴露,很多公司面临到期债券的压力,选择展期。很多投资人觉得地产公司展期就是躺平。据统计,去年以来发生境内外展期的地产公司就有20多家。专家您觉得为什么会出现大批展期呢?
其实很简单,展期的起因,一定是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首先看外因,行业销售从去年7月以后开始失速下跌,每个月单月的销售同比增速在-30%到-50%之间。销售的下跌,自然而然导致公司的现金流下降,也大大挫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地产行业的预期。叠加上三道红线与贷款集中度管理的联合效果,行业的融资环境大大收紧,自然酝酿了信用风险,出现大批地产公司展期也实属正常。
但是过往的年份,比如年上半年,比如年,也都是出现过地产销售下滑,同时行业的融资环境收紧。比如年对信托大幅度收紧,号文和9号文也限制了信托公司融资类业务,年的资管新规也对地产融资有收紧的效果。但是过往的周期,并没有出现这么大批公司展期,没有这么严重的信用风险爆发?
当前的周期,与过往最大的不同,是整体信用风险的情况。过往的几波收紧,都是调控收紧和融资收紧相结合,但是地产公司销售还整体上在扩张期,龙头企业仍然是在扩大市场份额。而去年开始的行业下跌,不仅仅是政策的收紧,同时也是地产公司基本面出现了较大问题。而且,过往几波集中加的杠杆,特别是年疫情一二季度做的债券融资,在-年集中到期,使房企的现金缺口压力达到高峰。
而去年年中广发银行和恒大的冲突,也使得行业预售资金监管政策执行力度变得更严格,本身就下降的销售回款,叠加更加严格的资金监管,导致很多企业能动用的资金就几个亿,根本无法应对到期债券。
那按照您的逻辑,应该很多公司发生违约,但是我们发现,违约的主体基本上在10月之后就不多,大部分都是以展期的形式,取得了投资人的同意。您觉得这是为什么?
实际上,截止到年11月,仍然有多家地产公司走向违约,甚至当代置业放弃交换要约展期债务,直接发生违约。关键的点是,自从10月份开始,央行、银保监等金融监管机关的态度明显缓和,行业的融资环境有所放松,而个别头部民企地产公司甚至恢复发债。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开市场债券违约,被视为极其严重的事件,而债券展期,则受到了监管的相对包容。
就像银保监新闻发言人所说:银保监会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对受疫情影响较大,但有还款意愿、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通过续贷、展期等方式纾困解难,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
专家,我们都很好奇,一个地产公司发生债券展期之后,会发生哪些变化?正常的经营会受到影响吗?
首先从最关键的销售说,我们发现,很多公司在展期之后,很难持续原有的销售水平。以某销售千亿的展期公司来说,去年四季度发生展期,展期之前的9月份单月销售超过亿元,而发生展期后,今年1-3月总共销售不到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超过70%。我们通过1-3月克而瑞的销售数据,发现在3月份,很多展期后的地产公司,销售同比下降幅度超过70%,而没有展期的民企地产公司,销售下降在20%-40%之间。
由于公司发生展期,债务偿还压力延后,资金监管也在严格执行,所以销售的空间也相应收紧。同时,在买房者看来,展期之后公司交付楼盘的压力提升。
当然,如果展期后的公司,对楼盘进行很大幅度的打折,也会出现单个项目很好的去化。但是这种操作得来的现金流入,对于项目未来支出和偿债的覆盖也不乐观。
那展期之后,银行的态度会发生什么转变?
整体上看,银行是地产公司最大的金主,不仅仅对地产公司投放开发贷,不仅仅支持对应买房者的按揭,更是地产债领域最核心的基石投资人。而一个公司如果债券展期,其债券中的银行投资人,如果同意展期,肯定也不能扩大授信额度。而其他银行投资者,一般来讲都会停止对该公司的新增投放。毕竟债务展期预示着一个公司没有能力偿还眼前债务。而银行常规的开发贷,基本上都是2年期,如果在公司展期后继续投放,则会劣后于被展期的债券。
当然,如果行业政策环境改善,加上地产公司高层与银行达成战略合作,或者AMC进入公司进行重组操作,是有可能帮助企业重新获得银行融资的,但是先决条件较多。
那您能否给我们讲一下,地产公司展期后,会出现哪些情景?
基本上会有三个情景,第一个最差情景,就是公司在展期的一年里,经营没有任何改善,也没有争取到新的融资支持,而存续的债务不断滚动,金融机构对其都没有信心。公司在展期之后正式违约,彻底丧失正常经营修复的可能,这种情形可能发生。已经有几家千亿左右规模的地产公司出现展期后利息无法兑付。
第二种情景,就是常规情景,虽然展期后经营改善不大,但是一直维持着基本运作,资金链略有改善,后续到期压力不算大。虽然一年后不一定能直接还上,但是市场仍然有投资人保持相对乐观,愿意延长展期期限。这一种可能性相对更大,估计很多地产公司会走向这个方向。尤其是在年4月初,市场预期开始改善,行业政策开始改善的前提下,很多公司虽然很难修复信用资质,但是仍然可以保证继续展期。
当然,第三种情景,就是地产公司在展期的一年里,积极处置资产,退出一部分业务,然后核心项目去化顺利,预售资金可用部分越来越多,并得到金融机构的战略支持,最终一年后成功清偿债务,并没有发生新的逾期。
您觉得什么样的公司,会在展期之后发生第三种情景?也就是展期之后能修复信用,顺利完成偿债的?
最近一两个周,福州、郑州、青岛、哈尔滨等二线城市相继放松限购或者限售,调控政策的利好在不断累积。与此同时,卓越、新城、碧桂园、旭辉、远洋等公司在落地或者推进带备用信用证美元债发行。而佳兆业跟招商蛇口的战略合作也在推进。
这就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行业景气度改善,不光是行业的政策在宽松,还要看政策的效果、力度、时滞,是否最终能让企业,特别是民企开发商受益。基于政策的改善,行业销售开始改善,企业现金流压力减小。而土地层面,集中供地的边际利好不断,项目潜在利润率提升,供给端的利好叠加需求端的利好,最终使银行的预期修复,提高风险偏好。
这是所有展期公司能得救的基础。
您觉得行业政策改善是所有展期公司得救的基础,但是如何筛选出得救概率更大的房企?究竟哪类企业在展期后信用资质可以得到修复?
其实我刚才讲的三种情景,最终违约、继续展期和最终得救,很大的一个差别就是银行的支持,当一个企业能继续得到银行支持,尤其是保证银行不断贷不抽贷,或者边际放松预售资金监管,才能在展期之后资金面有所宽松。很多地产公司,之前几年过度使用非标加杠杆,累积了大量前端融资、前前融,或者是表外负债偿债压力巨大,或者是无序收购了很多负面资产,大大提升了或有负债。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边际态度就会恶化。
另外,如果公司在展期后,积极处置资产,果断剔除现金流不好的业务,向外界积极释放努力的信号,不把展期当做躺平,这样的话银行才会维持支持的态度。
当然,不能把银行当做救命稻草,展期后的公司,要认清现实,绝大多数银行是不会给有债务逾期、展期的公司新增授信额度的,需要公司主动去杠杆,主动清理债务。
那对我们而言,展期后的房企能否得救,本质上就是展期后这个公司的持续经营假设有没有打破,这个公司能不能持续经营?
没错,本质上我们判断展期后的公司变化,就是判断持续经营能力。而持续经营能力的根本,除了我刚才讲的行业政策环境优化、转暖,除了银行的不断支持,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公司从老板到员工人的因素。个别展期的公司,核心优秀高管纷纷离职,前线销售团队涣散,公司整体运营出现问题,哪怕是行业景气度提升,政策放松,这样的公司也无法受益。
站在现在来看,我对很多公司展期后的运营,是保持乐观的,特别是当前的政策出现回暖,而信用债融资修复,宽信用也逐渐惠及民企地产。很大程度上,对于展期后地产公司的债券、股票投资,本质上就是判断这家公司展期后,是会彻底违约,还是维持现状,亦或是修复信用。建议投资人盯紧展期后公司的边际利好,比如金融机构、AMC的资金支持,比如卖资产的动态,比如新楼盘的去化。
希望展期后的公司,都能积极努力,拒绝躺平。虽然站在现在看,大部分展期后的公司,可能最多是维持现状,但是我们依然要等待与希望。
感谢专家!专家为我们深度剖析了地产公司出现大批展期的原因,以及为我们分析了展期后地产公司可能出现的三种情景。在当前政策边际放松、融资环境改善的背景下,我们也希望展期后的公司能抓住一切机会降低杠杆、提升现金,最终实现债务的最终偿付,不辜负投资人的等待与希望。
本周嵩山论市深度访谈,即将结束,感谢您的收听,期待下周与您相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