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他希望一辈子不白活;做教练,他力求不误人子弟。
二十年来,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待训练房。
他率领上海女队五度征战全运会,两度登上最高领奖台,成为无可争议的女子强队。他就是既普通又不凡的散打教练——沈学军。
从年留校担任教练开始,沈学军一干就是21年。二十年间,他麾下女中豪杰云集,从“中国女子散打第一人”李明凤、世界职业散打王争霸赛冠军吴钞来、世界散打冠军苗玉杰、女子散打王中王章乱,再到散打“大满贯”蔡颖颖,沈学军“锻造”了一位又一位散打女强人。
全运会两次夺金年5月27日,第十四届全运会武术散打项目预赛女子团体8强争夺战,上海女队1:2憾负河南女队,止步8强,最终在与贵州队争夺胜者第九名的比赛中2:0获胜。作为“学院派”代表,上海女子散打队因疫情原因,曾连续8个月未能进行系统训练,加之半读半训的特殊性,相较于全天候训练的“专业体工队”来说,无疑给备战全运会带来极大影响。
最终取得这样的结果,也在沈学军的预料之中:“八个月没训练,队员们刚一恢复训练时都没什么感觉了,实战下来后自己都被气哭。几个月的紧抓苦训,队员们的状态才基本恢复正常。”
沈学军与队员蔡颖颖竞争激烈的国内最高水平赛事、残酷的单败淘汰赛制,沈学军深知目前境况如何,唯有加倍的追赶,多付出一点,才有可能“死里逃生”。用沈学军的话来讲:“我们知道自己还不行,但也不承认我们很差。”
9月全运会决赛上,上海女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先是2:0击败云南队,随后又以2:0和2:1击败“老牌劲旅”吉林队和安徽队,最终与击败河南队的陕西队会师决赛。金牌争夺战中,上海女队连胜两场,夺取建队历史上第二块全运会金牌。
从预赛的遗憾到决赛的圆满,上海女队的表现可以说是一飞冲天,也可以说是惊险万分。沈学军带领队伍跨越了种种艰难险阻,再次抵达胜利的彼岸。这里面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沈学军的答案简单明了:“全力以赴,做到内心无愧。”
的确,本届全运会上,上海女队面对逆境,不曾放弃;面对顺境,绝不大意。一路拼杀,毫不退缩,一如八年前上海女队首次夺冠。
八年前,三位新晋散打冠军章乱、苗玉杰、蔡颖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豁出全力拿下上海女队首块全运会金牌,创造了历史。八年后,散打技战术日新月异,蔡颖颖、谯洁茹、朱晓蕾组成了“老中青”完美搭档。金牌,又一次到手了。
左起:蔡颖颖、谯洁茹、朱晓蕾、沈学军上海女队两度登顶,队员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却是背后这排兵布阵的指挥官——沈学军。
从山沟沟到上海体院年9月,沈学军出生于重庆市奉节县。当时贫穷落后的社会环境让他立志不能就此认命,要强大,要有自我保护能力。在功夫电影和武侠小说的影响下,16岁的沈学军从“山沟沟”来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习武。
面对武术套路、武术散打、拳击等项目,沈学军选得很干脆:就散打了。在他看来,散打使用拳、腿、摔技术,能充分激发人体的格斗潜能。从小出生贫寒的沈学军身体素质好,不怕累、不怕苦,努力地攀登武术散打这座高峰。
年,上海体育学院招生选材,吃苦耐劳的沈学军被赵光圣教练选中。沈学军开始了边学习、边训练、边比赛的生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上,沈学军基本年年都拿奖学金;战绩上,沈学军曾取得八运会亚军,这一切无疑肯定了他的付出。年,沈学军毕业后留校任教。
回顾过往20余年的执教生涯,沈学军感慨颇多:“首先是缘分,从家乡到塔沟武校,再到上海体院,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其次是吃苦,任何行业想成功不吃苦,那都是纸上谈兵。”
20年,干好一件事文章开头提到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待训练房”,这句话用来形容沈学军,再适合不过了。从留校任教的那一刻开始,沈学军就下定决心:干好教练这件事儿。
最初沈学军是在男子散打队担任助理工作。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热爱散打、认真负责的沈学军被老师问道,愿不愿意把女子散打“搞起来”。年轻气盛的沈学军欣喜应允,一个施展理想和抱负的机会来了。上海体育学院第一支女子散打队成立,沈学军担任教练。
谯洁茹(红方)在比赛中摔倒对手仅仅训练三个月,在首次全国女子武术散打试验赛上,上海女子散打队中的一名队员便一举拿下冠军,她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女子散打第一人”的李明凤。
随着女子散打项目的不断发展,如何选材成为沈学军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相较男子散打的“精挑细选”,女子散打运动员选材存在:家长不支持、选材基数少、技术零基础等情形。执教20多年,沈学军只招到过一个沪籍队员,因此不得不面向全国招生,而好苗子大多已被本省市注册。
如此捉襟见肘的事情,沈学军也很头疼。但队伍要壮大,没有新鲜血液怎么行?沈学军本着天生敢于挑战的态度和对专业的自信,依旧奔走在全国各地。
蔡颖颖(红方)强势战胜对手
“可以说,我招学生确实不容易。即使基础条件不好,通过实训,我感觉她行我就留下,哪里缺什么就补什么,我有信心把她培养出来。”
成功本身就有很多困难,碰到困难就要想办法解决,这是沈学军一贯的做事风格。冲破招生这个首要困难后,接下来就是训练,零基础的队员该如何培养?
沈学军最初建队目标是上海队要成为一个全国强队,而这与完全零基础的队员似乎正好相反。然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沈学军相信自己,也相信自己的队员。“从业这些年,我从没有怀疑过自己,像是蔡颖颖也是零基础来的,后来拿了很多个冠军。她本身很优秀,把散打当成自己的专业,非常自律和服从。包括整个队伍的风气都好,环境也造就人才吧。”
比赛中蔡颖颖(蓝方)暴起高鞭腿的确,从上至下都保持对散打的积极和热爱,这样的队伍如何不能成功。而作为培养女子冠军最多的教练之一,沈学军不仅把队员当作自己的学生,更当成自己的孩子,需要“修枝浇水、悉心照料”的孩子。
她们都是孩子一个团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除了运动员的努力,更重要的还有教练员的付出。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沈学军看来,他除了要在赛场上为队员们指导谋划。在生活中,沈学军也有责任、有义务为她们“指点迷津”。
沈学军喜欢称队员为“孩子”。
“孩子们想赢,为什么却输了?我要想明白,这是责任感,是放在首要位置的。其次队员们在心理上总归是孩子,世界观不是很完善,人生观不是很明确,价值观也不是很确定,尤其是女孩子。所以我作为一个教练来讲,要帮助她们梳理三观。”
沈学军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老农民”。
春种秋收,风调雨顺,有了收成很高兴,但过后你还要继续种,从头再来。竞技体育的规律也是这样,教练员走下领奖台,一切归零。不管成绩好坏,回来做好调整,又是新的开始、新的出发。
沈学军还是个不知疲惫的老农民,从不知道寂寞与无聊。闲暇之余,喜欢各种运动并让自己从中找到乐趣。但更多的时候是三句话不离老本行,一心只是爱思考:思考散打这个项目,思考队员的表现,思考每一位运动员的性格和如何因材施教。
他思索这一切,除了是对自身事业的负责,更是对“孩子们”负责。
沈学军说:“如果说我把她培养成功了,她家庭的幸福就有保障。如果我把这个孩子招过来没培养好并且学坏了,就等于直接或者间接磨灭了孩子一辈子的幸福,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幸福。”
让队员拿到成绩并过上好的生活,这是最令沈学军感到欣慰的事情。究其原因,想必是,看到这些年轻的面孔对未来迷茫憧憬着,也不禁让沈学军想起,自己也曾是个从山沟沟里出来的孩子,一心想打出一番天地吧。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锦瑟
责任编辑:十三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