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战》这部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军事题材影片,艺术地再现了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军队大决战的情境,场面宏大,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几代人共同的难忘记忆。
少为人知的是,《南征北战》的主要外景拍摄地就在山东。在泰沂山脉北麓的群山环抱中,有一片89平方千米的嵩山生态旅游区,这里是沂源、青州、临朐、淄川的交界处。《南征北战》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电影为何选择这一拍摄地点?
当年,《南征北战》中的火车站和城市镜头是在益都(今青州)拍摄,数量较少,几天就拍完了,拍完后,摄制组一路南行,寻找理想的外景拍摄地。关于外景拍摄地只定在沂蒙山区,但具体在什么地方并未最终确定。当一行人乘车到达临朐县城时,有人指着城东南的朐山对成荫、汤晓丹两位导演说:“这座山就是朐山,它形状特殊,虽是弹丸之地,确是易守难攻。”
这几句闲聊的话,立即激活了成荫导演的思维,他当时就决定:拍摄地就选在南麻、临朐战役的中心地带,因为这两次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内线部队在转入战略进攻前夕组织实施的两次攻坚战,与剧本中的情节非常吻合。
一行人从临朐县城出发继续向西南而去,当到达第五区嵩山乡(今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时,导演命令停止前进,安营扎寨,就地拍摄。导演对大家讲了几个理由:这里青山逶迤,沟谷纵深,时值春夏季节,气候宜人,风景如画,非常适宜拍电影,占尽天时;这里是革命老区、沂蒙山区,且位于临朐、沂源县交界处,是南麻、临朐战役的主战场。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辖区内有齐长城等历史遗迹,古代属于齐国边境,齐鲁交界处,是临朐、沂源、淄川等地的交界处,多元文化聚集,与剧本中创设的场地比较相似,占尽地利;这里是一方英雄的土地,年11月,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司令员马保三在这里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斗争,年12月,临朐县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临朐县独立团在这里成立,年鲁中“抗战日报”编辑部设于此地……这里民风淳朴,人们忠勇爱国,占尽人和。
摄制组到嵩山后,导演带领着主要演员和工作人员到山、岭、沟、河间察看地形,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山峰、山坡、悬崖、巨石、小河为背景拍戏,以拍出最动人的战斗场面。经过反复论证,最后导演决定在西井村北至龙门河大桥西一带拍摄主要镜头,个别镜头在附近村子拍摄,并对这里的地名一一进行“包装”。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没有修建今天的仲临公路和龙门河大桥,西井村也没有搬迁,地理地貌与今天差异很大,现在照着电影按图索骥,会一无所获。
《南征北战》中的凤凰山是龙门河大桥西面的山,南北走向,山上建有圩子,民间盛传是齐长城复线城堡,但无考证。这些圩子年代久远,当地人把这座山叫“西山圩子”或“圩子山”,它是临朐与淄博的界山,山之西为淄博地界。远望山之主峰和左右余脉,犹如一个展翅欲飞的大鸟,因此叫“凤凰山”很贴切。摩天岭在西井旧村西北,俗称西山,山上荆棘丛生,丝萝缠绕。从南坡攀登,地势较平缓,如从北坡攀登,石壁如削,非常险要。大沙河就是现在的龙门河。龙门河是弥河支流石河流经嵩山龙门的一段,号称古齐第一“津关”。此处扼交通要冲,是青州通往西南的咽喉地段,有鬼斧神工之妙。因河北岸,有悬崖高十余丈,两崖相对,状若石门而得名。
《南征北战》中士兵掬水而饮的甘泉,位于西山峭壁下,大寒不冻,大旱不涸,四季喷涌,永远是那么有活力,当地人称为“不老泉”。
电影中的“大坝”,位于“不老泉”上游米处,因拍摄电影临时所筑。大坝东西向,西侧连着“贾家楼”,东侧连着山根。此处的“贾家楼”为地名,相传为隋朝末年秦琼、李靖带兵驻过的地方。后来,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此处被采土垫地,改为龙门河道,旧址及原貌今已荡然无存。
《南征北战》中桃村,是电影故事中塑造出来的村庄,其位置在今龙门河大桥东北开阔地附近。村子前面是大沙河,后面是黄土岭,西面是凤凰山,北面是摩天岭。
当时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尚未修建,人们沿着石河即“大沙河”两岸通行,交通主干道在今天的西井村东。当时留下的凤凰山、摩天岭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拍摄条件虽然落后,但导演独具匠心。拍战斗场面时,不断切换镜头,让远近画面交替出现,解放军正从这个陡坡上发起进攻,一下子转换到了另一座山头的石壁下,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拍解放军指挥部场面时,灯光明亮,官兵斗志昂扬;拍“国军”指挥场面时,设施豪华,灯光暗淡,有时用烛光代替,给人以颓丧之感,效果非常好。
因为是夏季,要拍出一年四季的场景,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在桑行子村拍冬天的情境时,只好把桑树上的叶子全部摘掉,士兵都穿着棉衣,热得大汗淋漓。
当时桑树下种着谷子,导演明确要求,不许损坏一棵青苗,否则重罚。整个拍摄中,地里的禾苗完好无损,桑树按照当时的桑叶价格和估算数量付了钱。
摄制组在拍摄《南征北战》之余,还拍摄了故事片《白毛女》中的许多镜头,导演选择了龙门河北螭龙潭附近的一个天然石洞去拍。
据民国《临朐续志》记载:“龙门左右,上有巨壁,下临深渊,不可登攀。岩石缝隙中,松柏荆棘,交织丛生。悬崖下,有深潭名螭龙潭,悬崖上天生多个石洞”。诸洞皆无名,导演就给其中的一个洞起了个“透凉洞”的名字,洞口附近荆棘丛生。洞前有河,附近还有一座庙,十分符合《白毛女》原著中的故事情节。
当时没有电,也没有修建嵩山水库,摄制组在丈头湾崖西侧的一个场院里用机器发电,场院东设有放映场,白天拍了电影素材,晚上就放映,除了放《南征北战》片段外,还放映其它故事片,吸引了周边村庄的很多人来观看。现在当地八九十岁的老人,他们是拍电影的目击者,对当时拍摄电影和放电影的事记忆很深,至今还能有头有尾讲出一些情节来。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谭佃贵通讯员李守祥王玉龙报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