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燕王朱棣召开誓师大会,忽然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在场的众人尽皆色变:“难道是我们所谋之事名不正言不顺,上苍发怒了吗?”此念一起,顿时人心浮动。军师姚广孝却说:“此乃大吉之兆,只有龙飞九天才会有风雨相伴。”此言一出,人们长出一口气,一颗悬着的心,又都放回到了肚子里。
??这就是靖难之役的开始。姚广孝巧言安抚了军心,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杀奔南京。朱棣最终之所以孤注一掷,悍然起兵,姚广孝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01姚广孝是江苏苏州人,祖上以行医为生,他天资聪明,但不愿做郎中。14岁那年,在路上看见一个僧人,被一大群人前呼后拥,甚是威风。心想:“原来做和尚也可以这么气派!”于是,毅然剃度出家做了和尚,法号“道衍”。出家之后,他潜心修习儒、释、道三家之学,但他最热衷的却是阴阳术术,为此专门拜了道士席应真为师,专攻此术。以僧人的身份却拜道士为师,不得不说,道衍和尚不同凡响。而且他还有个更大的野心,那就是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年的秋天,道衍去嵩山游玩,偶遇当时最有名的相士袁珙。袁珙一见他的相貌惊奇的说:“你这人长得好生奇怪,目如三角,形同病虎,虽身穿僧袍,眉宇间却透着杀气。你这个和尚与元世祖身边的刘秉忠有得一比。”这番话既是贬低又暗含赞誉,从袁珙对道衍的外貌形容来看,道衍长相丑陋,甚至可以说有些凶恶,但后面又把它比作刘秉忠。刘秉忠何许人也?刘秉忠生于元朝初年,早年出家为僧,后来遇到忽必烈,助他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一番功业。如此一比,岂不是在告诉道衍,他将来也可以陪王伴驾,指点江山吗?
??道衍向袁珙一拱手问道:“刘秉忠因为遇到了元世祖,才有所成就,而今大明初立,我与刘秉忠的境遇并不相同。”袁珙明白他话中的含义,神秘地一笑说:“记住我的话,十年之后,你一定能遇到明主。”这番话给道衍带来了动力,他此后一心等待明主的出现。02他40岁那年,朱元璋召告天下,广召通儒僧去南京校对经书。道衍以为时机已到,欣然前往。然而,历经一年,他并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青睐,失望而归,不仅心生疑惑,怀疑是否真有明主。他哪里知道,他的主子并不是朱元璋,而是朱棣。年,马皇后崩逝,各地藩王回京奔丧,朱元璋让他的儿子们各自挑选一名僧人,将其带回属地,为马皇后诵经超度。由此,道衍与朱棣终于见面了。朱棣对道衍的第一印象并不好,长相丑陋,不像好人。但是道衍却看出朱棣就是自己要找的明主,他寻寻觅觅了这些年,岂能错过这个机会?趁着无人注意,他走到朱棣身前,悄悄地说:“如果殿下肯带贫僧回燕地,贫僧就送你一顶白帽子。”狡黠的朱棣稍加思索,便明白了道衍话中的意思。当下,便把道衍带回了北京。
??从那时起,道衍除了诵经礼佛,剩余的时间就是全力以赴撺掇朱棣造反。朱棣本就不甘心屈居人下,两个人一拍即合,暗中招募兵马打造兵器。03太子朱标死后,朝中局势极为敏感,朱元璋已经老了,他必须要尽早册立储君。他在燕王朱棣和皇太孙朱允文之间犹豫了很久,最后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立朱允文为太子。正是这个决定导致了大明朝的这场夺嫡之战。朱允文即位之后,为巩固他的皇权决定削藩,而燕王朱棣是他的心腹大患,他必会除之而后快。满心憋屈的朱棣已被逼到了悬崖边上,与其引颈受戮不如放手一搏,或许还能杀出一条生路。专攻术术的道衍和尚“掐指一算”:造反的时机终于到了。年,朱棣在北京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役。由于年事已高,道衍并没有随军出征,而是与太子朱高炽一起留守北京,但是朱棣每一个重大决策,仍然离不开道衍的参与。
??这场仗打了三年,朱棣身心疲惫,曾一度要修整兵马,暂停战事。道衍目光如炬,他说:“眼下南京空虚,王爷此时一鼓作气,直扑南京,定能大功告成。”朱棣听其言,果然拿下了南京,最终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朱棣登基后让道衍还俗,他没有同意,他虽不是默守清规戒律的和尚,但在他心里“一入佛门,终身为僧”。于是朱棣允许他改回俗家的姓氏,并赐名“广孝”,这就是“姚广孝”之名的来历。同时,姚广孝拒绝了朱棣所赐的府邸和美女,只接受了“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的官职。上朝时他穿上朝服,回去后仍换回僧衣。他做了朱高炽,朱瞻基两人的老师,主持了《永乐大典》的编修工作,而北京城的风水布局更离不开他的努力。
?年,84岁的姚广孝在北京庆寿寺病逝,明成祖为其废朝二日,亲自为他撰写神道铭文。他的一生毁誉参半,更有人说,他是一代妖僧,但于明成祖而言,姚广孝功高盖世,这就足够了。
不负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