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媒体询问登山探险家乔治.约翰特.里.马洛里为何执拗地攀登圣母峰,他如此回答:面对山岳的高耸巨大,有人崇拜敬畏,有人兴致勃勃、期待探索未知。
亚洲位于欧亚大陆东侧,板块聚合之处形成无数高山。而中国、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地,由于文化受我国阴阳五行的论述影响,习惯将境内高耸奇峭的山凑数为五。
像是日本有越前五岳,分别为:文殊山、吉野ヶ岳、日野山、越知山、白山。台湾也有五岳三尖一奇之说,五岳分别是玉山、雪山、秀姑峦山、南湖大山和北大武山。不过最出名的,当属我国的五岳!
来自华山的挑战帖
中国是道教思想思想的发源地,因此最早使用五岳一词。
五岳分别为泰山、华山、嵩山、恒山及衡山。它们的地貌景色各有千秋,故有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一说。
除此之外,每座山也有专属的神话传说,如泰山与帝王关系密不可分,由于传统相信统治者是受命于天,因此当朝廷安定、百姓富足之际,帝王就会前往泰山祭祀,向上天禀告自己的德政之功。
五岳中让人又爱又恨者,当属座落于陕西一带、形势奇峭的华山。
虽然俗语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但五岳中的泰山并非高耸入云,而是恰好位处低洼平原之间,因此人们能居高临下,况且连身在宫中、不常奔波的帝王都有办法上山祭拜,可见路途艰辛却称不上危险。
嵩山、恒山及横山三处,即便登峰之路仍见悬崖峭壁的景象,但依旧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参访,建造许多寺观和书院。
华山由于山体主要是花岗岩组成,庞大坚硬的巨石堆叠出特殊的地理景观,像是莲花峰、云台峰,这些山峰奇壮绝美,却也让登顶难如登天。
除此之外,华山最著名的攀爬难关,便是长空栈道。这条栈道搭建在光裸无草的山崖石壁上,由十来片木板钉搭而成,旅人必须踩着那些木板,小心翼翼地贴着石壁走过。
明人杨嗣昌笔下形容:
石腹甚皤,可髙二丈,都无绳牵引,唯有疏登浅凹,奋勇而上,被下以身面壁,凭足揣投,跬步之差,当隮决涧。
华山凶险,这也是为何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天下高手的比武舞台被设在华山之上,因为华山论剑的基本条件,就是得攀上华山、克服自然带来的困境,这才有独霸武林的资格。
历来挑战者中,有人成功,最终甘拜下风者亦有人在。其中最知名的失败例子,就是尊儒拜佛、有胆和自己顶头上司唐宪宗互呛的唐代文学家韩愈。
韩愈个性耿直,学术上推动古文复兴运动;政治上则看不惯当时皇帝笃信佛教,不惜耗费巨资供养师父,执意反对迷信行为。
当时正逢三十年一次的迎佛骨盛事,唐宪宗命令大批僧人及寺观投入协助,花费数千上万的金钱及时间,韩愈上奏《论佛骨表》,以激烈言词批判: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忠言逆耳,看见奏章差点气死的唐宪宗一度想杀了韩愈。在旁人劝阻之下,韩愈幸运地留下性命。
这般择善固执、不畏生死进谏的硬汉,却在华山的险峻前双脚发软。
根据唐代文献《国史补》记载,韩愈一日前往华山游赏,或许是登高时专注脚下,并未留意到山径两旁的高耸。
过了半晌,当他停驻脚步、环伺四周景色之际,这才涌起恐惧害怕之情。举目皆是千仞高崖,向下俯视则是万丈深谷,这时的他头晕目眩,卡在路途中进退两难,结果竟是发狂号哭,投书与家人别。
韩愈在山路中崩溃爆哭,甚至写好遗书托人交给家属的情状,要不被注意也难,随即这消息就传到了当地县令耳中。
县令立即派人前往协助,搜救任务最后以成功收场,可喜可贺。不过这桩糗事,也意外成为中国古代登山史上的经典轶闻。
明代医生的华山图文志
若知华山攀登之不易,就能了解明代王履成就的不凡。他不仅爬上华山,甚至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这段旅程,作品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
王履,字安道,号畸叟,生活于元明之间,并未投身官场,而是向金元四大医学家的朱丹溪学习,以行医为业。明代洪武年间,盛年的他为自己设下了一桩挑战,前往许多人的梦想之巅——华山。
后世对他登上华山的年龄和时间并不清楚,只知他在攀登完之后,创作了一套《华山图册》,记录自己攀登华山的所见所闻。
画作为明代洪武十六年所作(),加上序跋共有66幅,目前29幅图页藏于北京故宫,其余则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王履在册页前的《华山图序》中,提供了他对这趟旅程的感想怀念,以及一些细琐往事。王履表示自己在50余岁忆起华山之行,感叹自己年迈且体力衰弱,不再有机会远游。
他不曾忘怀华山的景色体验,最初壮游回来、分送伴手礼之际,就有人频频问他在旅程的所见所闻,他和乡里慷慨分享。最终这段游历成为难忘往事,他以图为记。
根据学者研究,王履在20岁左右学画,各式画题中尤爱山水画。明初艺坛流行以两宋绘画作为典范创作,学习构图也临写笔法,擅用侧笔快速向下刷过纸面,营造出墨色淋漓的山石棱线。
王履创作的这套山水册依稀可见当时的时代风格,但在构图和细节描绘上是别出心裁。
他在序文中所言,我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他透过双眼记录华山的壮观奇景,将自然造化融入笔墨艺术。与今日可见的实景比对,画家敏锐地抓住了一些地景特色,忠实表达在画幅之上。
首开《山外》中,可见群山之间正有一名戴着宽帽沿的旅人,正骑马向未知的路途前进,有两名背负行李的随从正亦步亦趋地跟在后头,象征旅途的开始。
人言自古华山一条路,登山始自玉泉院,沿着山泉向上走,抵达青柯坪之后,后头的路就宛若天梯,近乎垂直的险道让人胆战心惊,许多旅人到此却步。经过一连串的陡路,方能看见山峰之美。
《华山图册》中的景点描绘玉泉院、日月岩、玉女峰及水帘洞等地。
其中一景仙人掌,传说有巨灵剖开山峰,因此在此处华山壁上留有五指掌迹。王履在图画中惟妙惟肖地表现山壁上色彩的变化,山峰仿若一个五指靠拢的手掌,耸立在云雾之间。
除了描绘沿途所见的奇观,爬山过程的有趣体验也被记录在图册中。《摘木实如柚者》便是记录画家王履和随行随从在途中坐下,摘取山中野生果实的经验。
根据王履写下的文字游记,可知当时爬到一半,童仆在路上看见了像是柚子一般的果实,乍看之下以为是橘子,因此涉险去摘。孰不知拿到手一吃,苦而涩口,根本不能食用,只好丢弃。
而在这幅图画中,两侧山石高耸,画家和一名随从坐在崖边休憩,而另一名则趴在山崖旁看着深谷。在山林的另一侧,还有第三名童仆正摘着果实,看似要好好享用。
山水优美,再加上人物表现生动,因而让《华山图册》深受后世喜爱。
人人平等的登峰时代
如今千年的岁月过去,青山依旧,不同的是登山设备及设施,随着科技发展逐渐完备。
如今要爬上华山,已不是难事。感谢伟大的缆车发明,华山北峰索道在年完成,游客可从山脚搭乘,直达雄壮的北峰景区。
旧时那些令人胆战心惊的路途,不再成为游客的阻碍。这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登峰时代,要上山纵览壮丽美景,不再需要走上十余个小时。
只需搭上缆车,便能随即通往拍照打卡的华山秘境。然而没有攀登的辛苦,是否仍能体会古代寻秘客终生牵挂的喜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