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
嵩山属伏牛山系,中国五岳之一,通称为“中岳”。嵩山东西横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为米,最高处为米,主峰峻极峰米。环山地跨新密、登封、巩义、偃师、伊川等市县。
黄金屋中神话书
在还没得知五岳大名的孩提时期,我们便都已知道这神秘的嵩山太室山巅“睡女娲”了。《论衡·谈天篇》有载:“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之言也。”
太室山还有另一位“名人”——能观测天象,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转规律,着摸四季变化的一位鹤发童颜的百岁老人华盖。传说黄帝打败蚩尤以后,曾来拜其为师,制订历法。
与嵩山有关的帝王可不止这一位!尧晚年数次到登封箕山拜访不愿接受禅让的许由,后来百岁高龄的尧来巡狩阳城,驾崩于嵩山脚下的登封阳城。他把生命交付给了嵩山,嵩山由此成了禅让美德的丰碑。
尧去世后继位的舜帝在嵩山地区也留下了很多传说,受后母虐待而种麻籽、到登封负黍城经商、到嵩山访贤大禹,其事迹感人至深。舜的继承人大禹更是“嵩山的孩子”,他父亲的封地在嵩山,他生在嵩山、长在嵩山、居在嵩山、建都也在嵩山。大禹在洪水肆虐、人民漂泊的时刻告别了新婚的妻子,以登封作为治水中心开始了治水大业。十三年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嵩山主体太室山、少室山也因大禹的两个妻子涂山娇、涂山姚分别居住其下而得名。
在嵩山南麓有座刀削似的高山,名叫“当阳山”,山腰有三个突兀的大石。相传,盘古开天地的时候,曾经有十个太阳,庄稼烤焦了,河水晒干了,人间比蒸笼还要热,百姓处在危难之中。有个叫二郎的小伙子,勤劳勇敢、忠厚诚实、力气大得能搬起几座大山,还有一双能翻山跨海、日行千里的飞虎鞋。二郎搬起三块大石将九个太阳压在山下。百姓们信服他、喜欢他,推选他当了大伙的首领。从此,人们就把那三块大石称为“二郎石”。
神话书中神仙景
蕴育出如此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的嵩山自然有着它的独到之处。它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通郑汴,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是古京师洛阳东方的重要屏障,素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道教圣地。《诗经》更是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嵩山的地质构造,以其岩龄古老,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经过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保留着形态各异的构造形迹而闻名中外。其形成的奇峰怪石被地质学家称:中国唯一,世界无双,造就了“壁立千仞”,陡、险、峻无与伦比的华夏奇观”!
嵩山的发展与形成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运动的产物。其岩石发育完整,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世同堂”。
据中国地质学界测定,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质宝库。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陆象生物化石,还有古脊椎动物化石。
1
褶皱
岩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改变了岩层的原始产状,不仅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多数形成各式各样的弯曲。岩石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包括向斜和背斜。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
嵩山的地质构造就是以褶皱为主,总体成近东西走向的一系列背斜向斜穹窿构造组成。断裂以北西南东为主,把嵩山一分为三。
(图来源于GoogleEarth)
2
断层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断层的规模有大有小、所波及的深度有深有浅、形成的时代有老有新,既有一次构造运动的结果,也有多次构造运动的结果。
嵩山地区经历了30多亿年的的地质演化。这其间六次成陆,六次成海,约17.5亿年抬升成陆,约12.5亿年则是被一片海水覆盖着,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岳嵩山。
嵩山那些沉积的岩石本来处于如图中的水平状态,经过近30亿年的地质运动被推到了几乎垂直的位置,如今三皇寨附近的岩层几近垂直。
大约在距今27亿年时,发生了著名的“嵩阳运动”。这次运动时裂谷中发生了多次的火山喷发,嵩山地区地壳加厚并快速隆升,陆核大范围增生。嵩山地区第一次成为了陆地。
大约在距今21-18亿年时,已经闭合的裂谷再次开裂,嵩山地区第二次成为海洋。这个海槽里沉积了从陆地上搬运来的大量物质,形成了著名的“嵩山群”。
距今18亿年时,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中岳运动,海槽迅速闭合,嵩山地区第二次成为陆地。这次运动使嵩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岩层发生了极其强烈的褶皱变形,形成了如今嵩山景区的著名景观——书册崖。
书册崖是嵩山石英岩地貌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书册崖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中岳运动”使少室山地区原本水平产出的白色石英砂岩发生强烈这周变为直立状,风化之后,貌似一本即将打开的一本地质史书,让大家去阅读、探索、思考、欣赏。
中岳运动之后,嵩山地区经历了长时间的风化剥蚀,第二次陆地维持了7亿年之久,直到距今11亿年时,才再次下沉,重新成为一片海洋。
距今8亿年时,以垂直升降作用为主的造陆运动——“少林运动”发生了,嵩山地区第三次成陆。科学家们发现,由于这次运动中嵩山地区各处抬升的速度和幅度不一样,还未完全固结的岩层内部重力失衡,从而形成了嵩山地区独具特色的重力滑动构造。
3
重力滑动构造
重力滑动构造是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坡滑动所形成的构造。
这次运动之后,嵩山地区经受了数亿年的风化剥蚀,几乎被夷为平地。来自南方的海水淹没了嵩山地区,直到寒武纪末期才全部离开,而嵩山地区的地形也由于这次运动由北高南低变为南高北低。然而海水并没有“放过”这片“神仙之景”,中奥陶纪末期时华北的海水向东北方向退去,晚石炭纪又从东北方向归来。直到二叠纪末期,嵩山地区受华力西运动影响抬升,海水沿东南方向退出,嵩山终于“战胜”了海洋,结束了长达数亿年的海陆斗争。
了解嵩山的历史后,再看如今昂然屹立的它,像不像个历经磨难得胜归来的英雄?嵩山用它的历史告诉我们——磨难是让我们变得更强的礼物。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用最大的善意保护我们的“英雄”呀!
文图/文韵琪(东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
审阅/刘博(东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师资博士后)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荐稿
本文转载自:地震三点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