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年河南仰韶村遗址考古发掘并命名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为开端,我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余年历程。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个标志。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抟土作陶,绘制图案,再在℃至℃烧成。中华文明在火与土的淬炼中迸发出耀眼光芒,那一抹彩色也被时光定格为永恒的记忆。▲河南汝州阎村出土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精美彩绘,为他破例河南伊川,一种典型的仰韶文化瓮棺葬具,因在这里发现得较早且数量较多,故被习惯称为“伊川缸”。伊川缸一般为直筒形缸,造型简单,朴素无彩,底部有圆形穿孔,口外有鹰嘴形泥突,配有半球形缸盖,多用作成年人二次葬(将死者尸骨进行两次和两次以上埋葬的原始社会葬俗)的葬具。然而,随着年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阎村一个体型硕大、有着精美彩绘图案的伊川缸出土,这一常规认知被打破。这个伊川缸也幸运地拥有了自己的名字: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这具瓮棺的主人是谁?为何在他死后可以得到这样的特别对待?缸上所绘鹳鸟、鱼和石斧又有怎样的特殊含义?考古学家经过考证,给出了答案。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属仰韶庙底沟类型(存在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器物。一般认为,在原始部落联盟时期,鹳鸟和鱼分别代表以鸟为图腾的部落联盟和以鱼为图腾的部落联盟。从伊川缸出土地点分布来看,呈现环嵩山分布的规律,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所在的阎村遗址正位于此区域中心,很有可能是这个联盟的中心部落所在。瓮棺主人应为鹳鸟部落的首领。这位首领身先士卒,带领鸟部落联盟与鱼部落联盟殊死搏斗,取得决定性胜利,战功卓著。鸟部落人民感念首领的伟大功绩,为他破例,将首领生前的英勇战功以绘画的形式绘制在装其骸骨的瓮棺上,以此纪念首领的英雄业绩。▲鹳鱼石斧图线描图。(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鹳鱼石斧图:笔画勾描尽哀思如何才能展现这位首领的英勇神武?聪明的画师将鹳鸟的形象人格化,和首领的形象合二为一。在画面中,鹳鸟体型硕大,占据画幅面积之最。双足微微左倾,口中衔一条鱼,展现了首领本人身材魁梧,拥有千钧之力,应对敌人举重若轻、手到擒来的场面。画师用对比和渲染的手法,尽最大可能描绘心目中的英雄和手下败将的差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师将鹳鸟的眼睛画得如铜铃一般炯炯有神,透着浓浓的英勇之师尽锐出战的威勇。而鹳鸟口中的鱼儿眼睛仅随意一点,毫无生气,一幅面如死灰、放弃挣扎的无奈和颓败之感跃然缸上。仅仅这样,还不能表达鹳鸟部落对首领的崇敬和怀念。画师采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将鹳鸟身体涂抹成白色,犹如后代中国画的“没骨”画法,也类似今日人们化妆时所用的高光,目的都是为了更加立体地展现鹳鸟的形象。对手下败将的鱼儿则使用黑色线条勾勒外形,再用白色填充内里。白与黑的对比使得鱼儿的形象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收缩感。正是因为这幅画使用到“没骨”“勾线”“填色”等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画法,使得学者将它看作中国画的雏形。即便这样,画师认为图案还离人们心中那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太远。因此,画师为首领绘制了一柄威风凛凛的石斧。在他们的记忆中,首领也许曾高举那象征身份的大石斧,冲锋在前。▲陕西宝鸡北首领遗址出土鱼鸟纹彩陶壶。(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交汇融合之滥觞:鱼与鸟的交锋仰韶文化并不是在孤立的状态下独立发展,而是在同相邻近的各原始文化发生多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向前发展。这一时期,各部族和部族文化间的多元流动与交汇伴随着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部落战争而实现,鱼与鸟的交锋也历经了多个回合。在稍早的半坡类型中,鱼纹是最常见的标志性图案。最初的鱼纹写实性较强,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符号形纹饰。陕西武功游凤遗址出土的彩陶壶上,一条大鱼正张开大口,吞食着一只小鸟。鸟儿的头部已落入鱼口,无力挣扎。这一回合,鱼占上风。在陕西宝鸡北首领遗址出土的鱼鸟纹彩陶壶上,一只水鸟衔住一条大鱼的尾巴,鱼鸟首尾环绕一周,鱼儿在奋力挣扎,交锋进入白热化。这一回合,胜负未分,一切仍有转机。进入庙底沟类型,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上的图案明确昭示着在这场鱼鸟交锋中,鸟占了上风。但鱼与鸟的牵绊,并未止步于此。也许经历多次交锋的鱼联盟和鸟联盟意识到:最强的智,是众智;最大的力,是合力。在陕西临潼姜寨二期遗址发现的葫芦瓶上,鱼与鸟和谐地统一于同一画面。在那里,鱼部落与鸟部落和谐共生,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完)作者/罗蓁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302.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