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嵩山 >> 嵩山位置 >> 嵩山故事大禹治水

大禹为崇伯鲧之子,名文命,字高密,是尧舜时期嵩山一带部落首领。相传大禹生于嵩山脚下,一说生于西羌之石纽,后随父迁徙于崇地(今河南登封)。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崇伯、崇禹。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后代的人都称赞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史记》中说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并记载的“禹避商均于阳城……于阳城即天子位”。这里所说的“家”就在嵩山脚下,“阳城”即现在的登封告成。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治水效果不佳,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大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大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十三年中,三次经过嵩山脚下自己的家门,都没有回家探望。现在启母阙阙铭上还有“三过亡入,实勤斯民”的字样,意即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老百姓而勤劳奔波。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最终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这样,大禹劈九山,通九河,披九泽,划九州,铸九鼎,使天下达到了大治。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大禹治水在嵩山一带留下了很多传说,如开凿轩辕关、水溅口,想把嵩山之阳的洪水导入黄河,但都没有成功,最后打开龙门口,撤干伊阳江,洪水才顺利通过黄河排入大海。为了治理颍河的洪水,大禹火烧蛟河,最终将颍河蛟龙锁在了今唐庄乡白疙瘩庙,留下了焦河、焦山等地名。最出名的传说还是闻鼓饷夫的故事,据《淮南子》记载:“禹治洪水,凿辗辕开,谓与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化为熊,惭而去。至嵩山脚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现在启母阙上还有“大禹化熊”和“启母化石”的画像,

由于大禹在治水中的功绩,舜让大禹摄行政事,到了舜老的时候,并按照传统的禅让方式,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大禹。十七年后,舜帝去世,大禹继位,建都阳城。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由于大禹和妻子涂山氏治水有功,人们为表彰启的母亲涂山氏支持丈夫治水的功绩,便在中岳嵩山太室山的万岁峰下,建了一座“启母庙”,祭祀大禹的第一个妻子涂山姚,在少室山玉华峰下建了一座少姨庙,祭祀大禹的第二个妻子涂山娇。东汉时还分别在其庙前建设了神道阙——启母阙和少室阙。人们又在登封城东关建设了禹王庙,祭祀大禹,并以伯益配之。另外,嵩阳书院道统祠和观星台帝尧祠也分别供奉大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