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空間嵩山問茶
七月三十一的傍晚,是七月的尾巴尖,是八月的青絲頂。
嵩陽書院,千載的儒家治學聖地。院子裡四千五百歲的老柏樹,見證了司馬光、范仲淹、二程與朱熹的風華,亦將見證嵩山雅集茶香氤氳的儒雅。
暮色漸染,燈花搖曳。
正是喝茶好時節。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是多年前,東渡日本的大唐僧人鑒真的話,意思是儘管不同地域之間有阻隔與差異,但仰望天空,人類在無有障礙的同一天空下。
攜一壺蘭漿,山風吹來滿懷的茶香清怡,溯詩禪而上,白雲深處有書聲。
二十座茶席,二十位小茶人,跨越重洋,尋找傳統,與茶的初遇卻似久別重逢。
千年書院。中華少年盛夏時節,花開全盛,月已圓滿。折幾杈青枝,置與豆蔻年華身畔,列數盞素雅的陶瓷茶具,茶則清潤,茶杓婀娜。從青澀到盛豔,茶席的美妙與山風雲月般,是一場禪意的遇見。
靜默無言。萬物生長嵩山煮茶,初席為東方美人,讓人驚豔的名字。
伴著遄行、遄行突然起升的古琴曲,品嘗到東方美人有獨特的花果香,它的嫩芽曾讓浮塵子噬咬,這世間有多少這樣可愛的小意外啊。一襲白色棉麻茶服,手編筐盛放的紫漿綠果,加上茶的靜澈。仿佛所有的塵事,都清雅淡然,如一片茶葉,輕盈的在杯子裡飄浮開去,芬芳之外,可以傾聽茶的話語。
螢燭幾簇,倚樹弄琴,草木疏影,佳人紅妝,淺吟低唱,高山流水,鳥蟬慢啼。
特殊的茶人,別致的嵩山環境,問茶,我們不是擇茶擇水擇器,而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親近自然,敬畏自然,哪怕是喝一杯白開水也是茶味。
音和韻雅。天心月圓月下
燭光下
是誰在煮茶
一卷《唐詩三百首》
紙頁已經發黃
但書中的青山
還是綠著
直撞開人的窗戶到夢裡來
一筆章草變成了早晨的炊煙
著對襟中式服飾的詩朗誦者,把家與茶讀得如此生動,仿若一不小心石階就會沁出淚水般的光澤,茶席中的孩童低眸觸動,一場遇見便是一句哲理,茶是奉敬。
靈心慧性。傳承美好晚霞挽著山風,很美,但光影變幻,美稍縱即逝;幽深雨巷,和丁香般撐著油紙傘的姑娘擦肩而過,心頭一動,但亦知此生不復見;黃金罍價值連城,白玉杯流光溢彩,但茶具再好,世間也可找到相同的,而如現在般雅集嵩山、一同飲茶的時光,卻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再有的了。
對於每一次飲茶,相比于華貴的茶具,更加重要的是禮儀和待客之心。雅集結束,將茶具帶回家中,為身邊人奉上一杯細細泡好的茶,敬重茶水,敬重茶人,就像敬重生命中無可複製的每一刻。
伴幾卷書、一壺茶,這樣的時光,總是寂靜無聲,又讓人心生歡喜。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下,喝茶更當於天地之中,松竹在畔,同相知之人,得傳統之道,體心靈之靜,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
且端起歲月,在絲竹和梵音的清芬中,靜坐,內視,深省,與對面的人兒共用傳承的禪定,看茶骨穿透時間,生根發芽.....
煮字為茶,
以文療饑,
寂然,
靜默,
讓心隨茶起伏、觀想。
李曙韻女士(著名茶人,茶家十職)
于久博先生(京西茶人)
馬東輝先生(北京寬座)
易美岐女士(北京不二禪茶院)
趙亞蘭女士(鄭州墨蘭軒)
馬欣欣女士(開封蘭汀茶書院)
王利鋒先生(洛陽榴園)
杜永真(豫劇)
陳升先生(古琴)
賈曉君女士(朗誦)
彌亞牛先生(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持人)
梁麗群女士(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持人)
你們的美好剛好與茶相契
王自文(河南省外事僑務辦公室副主任)
王哲(鄭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葛向陽(鄭州人民廣播電臺台長)
張紅雨(鄭州人民廣播電臺副台長)
馬素華(登封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張雪霞(宣傳部副部長)
王向民(嵩山風景區管委會主任)
劉少委(嵩山風景區管委會)
李慶偉(港中旅總經理助理)
遇見即是風景
攝影:黃文華王傳俊
雅集中
一把紫砂壺,一豆燭光,
天光變化,似濃妝淡抹總相宜。
執行團隊:
蔣凱香馬松林佘揚潔汪鑫趙洋劉燕楓陳鈞
馬娜李思媛林純索強余淩宇王勁竹陳毓娟
郭彥包濤陳宏昌
獨坐一隅,
與茶人通過香氣流水動作氣場的交流,
禪茶一味,心留餘香,
靜守一窗歲月,撿拾時光深處的花開花落,
將這一路的寂寞與歡愉,放逐於八月,等待又一個輪回的美好。
知道·空间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