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人从哪里来?文/郭峰(书房记专栏作家)有一现象,生活在高寒地区的人,往往高大威猛、英勇好战。高寒就是海拔高、纬度高,您说珠穆朗玛峰,那就是担扛了。甘青地区(甘肃青海),正是高寒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高大威猛、英勇好战,你看飞将军李广,马超、符坚,还有威震西北的马家军,都是甘肃人。勇猛好战的西戎人,吃得饱,穿得暖,赶着牛羊开始征战了。世界还有一规律,农耕的打不过游牧的,游牧的打不过强盗。你看欧洲,农耕的罗马人打不过北方游牧的日尔曼人,日尔曼人打不过更北方的维京海盗。在中国,吃米的(南方人吃大米)打不过吃面的(北方人),吃面的打不过吃肉的(游牧)。你看中国几千年,从黄帝、炎帝开始,一直到国和国成立,数十次统一,都是从北向南统一,鲜有从南向北的。吃米的打不过吃面的。西戎是一群野蛮人,吃着肉,喝着奶,赶着羊,成群结队地南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是年前的满人入关。关中平原、汾河盆地生活的是东羌人,是农耕民族,已相当文明了,哪能抵挡满身膻气、满嘴酒气、满口脏话,还随地大小便的戎人。年前,戎人和东羌人还是亲兄弟,语言风俗没什么区别。现在差别太大了,一方是生活在城里的公务员,另一方是扛着铺盖卷的农民工。这时候,连基因都变了,戎人是M,东羌人是F。农民工,向城市杀来。汾渭平原的东羌人被迫东迁,他们冲出潼关,杀向中原大地的三苗人。墙内损失墙外补,戎人身上损失的,从三苗补。三苗是与古羌人、东夷人相对应的文化,三苗人占据着河南、湖北等广阔天地,人口万以上,种植水稻,还驯化了水牛和猪。三苗人正牵着水牛在水田里辛勤地劳作,东羌人气势汹汹地杀来,抢夺田产和老婆。我招谁惹谁了,到哪说理去?打又打不过,三苗人抹一把辛酸泪,一步三回头离开家乡洛阳,向南迁徙。年前的黄土高原,是这么一番景象:西戎人驱赶东羌人,东羌人驱赶三苗人,大家都忙忙碌碌。您如果穿越到年前,看到大伙儿都忙着搬家。三苗人离开洛阳退到嵩山东面的淮上地区(平顶山、许昌、漯河),东羌人追到淮上,三苗继续退,一直退到河南南阳、湖北武汉。现在,据说三苗连武汉、长沙也呆不住了,退到湘西剿匪去了。羌人占据了三苗的家园,他们不会在水田里精耕细作,还是从事自己的老本行,在中原大地种植粟和黍(谷子、糜子)。这时的东羌人,大约20—30个部落,50万人口,占据着关中、汾河盆地、洛阳盆地和淮上地区,大约9万平方公里,和浙江差不多。关中、汾河盆地、洛阳盆地地图,不是很合适,凑合着看吧。陕西与甘肃交界处,有座南北走向的山脉,垄山,田垄的“垄”,像田垄一样把陕西和甘肃分开,东边是陕西,西边是甘肃。陕西陇县,甘肃陇西、陇南、陇中高原,都与这个垄山有关,还有一条铁路,陇海线。垄山的北边是六盘山,是垄山的余脉,有位开国首领写了首六盘山的诗,还编入小学生课本,从此名气大涨,现在干脆把这座山叫作六盘山脉。西戎的一支,来到陇中高原,沿垄山南下,进入关中平原。这支人的其中一支,就是姜子牙的祖先,他们占据了关中西部的宝鸡,是势力较大的一个部落,叫姜戎。有时间老郭另辟一章,专门讲讲姜子牙的祖先。六盘山。还有一支戎人,他们跨过垄山,来到甘肃庆阳地区,继续东进,跨过子午岭,进入陕北。这群人正是陕北人的直系祖先。这时,他们的基因又突变了,在M下突变出F,我们姑且称这群人为F吧。目前,携带基因F的占汉族1.86%,约万男人。F赶着牛羊,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终于到了陕北,陕北从此成为他们永久的家。为什么陕北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这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土壤性质决定的。陕北是黄土高原核心区,黄土堆积层厚,土壤肥沃,更重要的是土质疏松。土质疏松太重要了,四五千年前,人们用石片和木棒耕作,松软的土壤容易耕作。另外,黄土高原植被稀疏,特别是没有巨型树木的原始森林,容易开垦。你想啊,面对一棵巨树,对油锯而言是分秒中的事,对手拿石片的原始人来说,那就是一项浩大工程。黄土高原还可以挖窑洞啊,这个也很重要。窑洞成本低,不需要什么建筑材料,技术含量低,简单易行,冬暖夏凉,防御性还好,不知比茅草屋强多少倍。于是,黄河流域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一样,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陕北窑洞,简单易行,成本低,效果好。F来到陕北,开荒种田,开展大生产运动,没过多久,就到处是牛羊,遍地是庄稼,咱们的队伍势力壮了。这时的陕北,分成许多部落,也许七八个,也许二十个,不好说。石峁只是其中的一个,但是较大的一个。他们把部落所在地,姑且叫都城吧,选在石峁。这就是第一批石峁人。为什么选在石峁呢?地势险要。地势险要是选址考虑的第一要素。你看榆林12个县,北6县的县城都是长城36堡,地势险要;佳县、吴堡、绥德,“铜佳州,铁吴堡,生铁铸的绥德州”,还是险要;剩下米脂、清涧,都在半山腰,还是险要。石峁遗址示意图,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石峁俯视图,非常险要。石峁城在山顶上,西面是秃尾河,北面是洞川河,南边是深沟,都是悬崖,只有东边与其他山连接,中间还是葫芦状的细腰腰,易守难攻。参考书目:《寒山忆雪》《试论石峁城址的年代及修建过程》《初论石峁遗址与欧亚草原文化的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874.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