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功夫源于安阳,当时有寺院4万多所,出家僧尼近万人。(王建安摄影)历史上的邺下一带(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随着少数民族逐鹿中原,在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不断争夺中,显示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汇与统一,促进和丰富了邺都武术活动朝着多样化发展。北朝时期在邺下建造寺院有多所,出家僧尼近8万人,全境寺院多达4万所,住寺僧尼有万人。这一时期一个突出的社会特征,就是既信奉佛教又喜尚与佛教戒规不相容的习武活动广泛流行。佛教在传入中原之前,中华武术早已兴盛于民间各地。在我国古代成千上万的寺院中,邺下寺院是历史上有文献可考的最早出现有众多武僧习武练功活动的寺院,稠禅师(公元年~公元年)就是邺下寺院中一位“拳捷骁武”的著名武僧。稠禅师出生在邺,他幼年于邺下为沙弥,在刚当小和尚时,由于身体瘦弱,力气又小,经常被一些会武术的小和尚们戏弄。稠禅师志向远大,毅力坚强,他发奋练武自强,后来居然练得一身惊人武功,身灵体健,史书记载稠禅师“横踏壁行”、“跃首至梁”、“以杖驱虎”。嵩山少林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年)建寺后出现的第一个武僧,就是来自邺下寺院的稠禅师。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公元年),33岁的稠禅师到了嵩山少林寺,继初祖跋陀(印度高僧)之后,稠禅师成为少林寺二祖和建寺后的第一个武僧。少林武功名扬天下,少林武术的始祖就是邺下著名武僧稠禅师。河南登封唐代《嵩岳少林寺碑》记载:“稠禅师,探求正法,住持塔庙。”由“拳捷骁武”的邺下著名武僧稠禅师住持少林寺,从此开创了少林寺僧人习武之风。天保三年(公元年),北齐皇帝高洋下诏为晚年又重新回到邺地的稠禅师在“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为构精舍,名云门寺,请以居之,兼为石窟大寺主,两任纲位。练众将千,供事繁委,充诸山谷”。稠禅师同时身兼龙山“云门寺”与宝山“石窟大寺(今灵泉寺)”两座大寺的寺主之职,这在历史上十分少见。稠禅师是名扬北朝的一代佛学国师大德,又是一位拳捷骁武的著名高僧。安阳小南海北齐石窟题铭称稠禅师为“国师大德”,并刻有稠禅师雕像,历经多年的风雨岁月,仍然保存在这座石窟上。稠禅师是中国古代最早被称为“国师”的高僧之一,而邺下寺院武功在武术史上更占有重要的地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