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有五座著名的名山,分别是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被称为“五岳”。由于历史上人们对这些山神的崇敬,再加上古代帝王的封禅祭祀,这五座山在我国古代具有非凡的重要性。即便在今天,由于其秀丽的风景,这五岳依然是广受游客推崇的旅游胜地。
在古代,人们常常以周边的山川为依据来为所居之地命名。例如,“五岳”这类著名的山巅,不可避免地成为许多地名的灵感来源。以华山和泰山为名的地方有华阴市和泰安市,而以衡山为名的地方更是不计其数,包括南岳区、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等等,这些地方与它们名字的来源山岳都非常近,近在咫尺。
然而,中岳嵩山却有些例外。嵩山脚下的城市是登封市,而以嵩山得名的嵩县则位于近公里之外,中间还夹着汝阳和伊川两个县。
为何嵩山脚下的地方却叫“登封”呢?实际上,尽管今天的登封市并未以“嵩”命名,但在历史上,它的几个名字却与嵩山有着紧密的联系。
登封县一带原为夏朝禹都阳城地,秦代设阳城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年)为了祭祀太室山而设崈(通崇)高县,治所就在今天的登封市。东汉时,崇高县并入阳城县。东魏于阳城县析置堙阳县,治所位于今天登封市颍阳镇。隋开皇六年改堙阳为武林县,大业元年(年)将武林县改为嵩阳县,取名自嵩山之南,“山南水北为阳”的寓意,治所也迁至今天的登封市。
在唐初时期,由瓦岗军首领翟让领导,曾经将阳城、嵩阳2县合并置为嵩州,然而在贞观三年,嵩州即被废除。贞观十七年,嵩阳县与阳城县合并后不久再次复置。武则天在万岁登封元年(年)将嵩阳县更名为登封县,并将阳城县改名为告城县。从这时开始,“登封”一词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
在清朝的《登封县志》中有关于改名为登封县的记载。尽管嵩山脚下的登封县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与嵩山相关的名字,如崇高、嵩阳等,但在武则天时期,却以“登封”为名,虽含有“登嵩山、封中岳”的寓意,但失去了与嵩山相关的“嵩”字。
有趣的是,距离嵩山最近的登封县并没有以“嵩”字命名,而比登封稍远的汝阳、伊川等地也未采用“嵩”字,这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何嵩山公里之外的地方却有“嵩县”呢?
嵩县在历史上曾使用的名字中,时间最长的为“陆浑”县。这个名字源自春秋时期强大的戎族“陆浑戎”,他们最初居住在今天甘肃省酒泉市一带的瓜州。公元前年,被秦国强制迁移到今天嵩县西部一带。
在春秋时期,陆浑戎被迁移到今天嵩山西部一带。汉武帝元鼎三年(前年)设立陆浑县,治所位于今天嵩县东北。尽管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陆浑县曾隶属于不同的州、郡等行政区,但“陆浑”这个名字一直延续下来。
北宋末年,嵩县一带被金朝的傀儡政权“伪齐”统治。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伪齐阜昌二年(年),设立顺州,然而在金天会十五年(年),金朝夺回伪齐之地,仍将其作为顺州。金天德三年(年),将州治迁至今天嵩县老城,并更名为嵩州。
嵩州得名的原因,据清朝《嵩县志》所载,是因其位于嵩岳之西。嵩境横卧云、九皋诸山之间,上临熊耳,下接外方,形成中岳之脊,因而得名嵩州。
在金朝天眷三年(1年),嵩州包括伊阳、福昌、永宁、长水四个县。然而,到了蒙古至元三年(年),伊阳县被废并纳入嵩州。明洪武二年(年),嵩州被降为嵩县,清朝沿用这一命名。
嵩县初设时辖4个县,而嵩山以西即为嵩州的辖区,与嵩岳之西的关系在历史记载中毫无争议。
在明成化十二年,嵩县东部的地区被划归伊阳县(今汝阳县)。而在民国十六年(年),洛阳、登封、伊阳、临汝四县的部分地区分别成立了“自由”县,而洛阳、嵩县、伊阳、宜阳四县的部分地区则成立了“平等”县。这两县于年合并为伊川县,使嵩县在行政区域上与登封无法相接,距离嵩山遥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9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