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上有句话:“天下功夫出少林”。
少林,指的是少林寺,是武侠小说中的常客。
都说佛门中人慈悲为怀,与世无争,少林寺又为何成了功夫圣地呢?
现实中的少林寺又真的和武侠小说中写的一样吗?
01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北的嵩山
再具体,就是少室群山的五乳峰,因为此处竹林茂密,于是寺院得名“少林”。
少林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
北魏孝文帝崇尚佛法,为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了这座寺院。
不过在建寺之初的跋陀时期,少林弟子们一心修行佛法
与世无争,完全是虔诚的佛教徒,与习武毫无关联,这时还没有“少林功夫”。
也是在这一时期,对今人来说如雷贯耳的达摩祖师路过少林寺,在少林寺说法,传授禅宗。
在金庸的笔下,达摩祖师是一名武功臻至化境的武僧
为少林寺留下了《易筋经》和七十二绝技,佛教典故“一苇渡江”也被传说为他武功超绝的表现。
但根据史学界考证,达摩祖师并不会武功,也完全没在少林寺留下习武的痕迹。
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马爱民经过研究认定,武传少林的是少林二祖、来自安的稠禅师
这一说法被学界广泛接受。
稠禅师俗家姓名为“孙溪”,原法名为禂禅师,许是“稠”、“禂”字形相近
古人传抄时误将“禂”写作“稠”,后人便将之称为“稠禅师”
但也传说有高僧将法衣挂在稠树之上,天地感应,稠禅师应运而生。
02稠禅师少年家境贫寒,当时的社会对僧人待遇很好,于是为了糊口,便在当地的寺院出家了。
而他所出家的邺下寺院(现武安定晋禅院)正是历史上最早有文献可考的、有大量武僧活动的佛教寺院。
稠禅师少时因为先天不足,身材瘦弱,经常受人欺负,于是他发奋习武,终有所成。
据说他后来武功大成,力比龙象,可手托石狮,杖驱猛虎。
现在寺院还留有碑文记载说他“猛烈出家,志气异于常徒,顿舍亲孤,然山峪暑风寒雪已辨春秋,叶落花生方知冬夏。”
当时社会动荡,盗贼蜂起,百姓们都吃不饱饭,只有受皇室偏爱的僧人过得比较富裕
于是僧人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变得很紧张,寺院的安全备受威胁
少林寺正面临着群狼环伺的困境,并且此时六十多岁高龄的跋陀没有留在少林
继续四海云游去了,为了帮衬禅门少林
在公元年,时年三十三岁的稠禅师从邺下寺院来到少林寺,成为少林寺最早的武僧。
佛法精深,武艺高强的他很快获得了极高的威望,成为少林寺第二任住持。
稠禅师执掌少林十余年,在他的影响下,少林寺渐渐形成了禅武双修的传统。
稠禅师晚年又驻锡龙山云门寺,在他的联系下,邺下寺院,云门寺与少林关系密切
另外两座寺院的僧人后来也经常来到少林寺交流学习
甚至留在少林寺,让少林习武之风经久不衰,最终“武功”这一基因深深地烙印在了少林。
03接下来我们再具体讲一讲少林的功夫。
上文有提到“天下功夫出少林”,这句话当然不能仅靠字面来理解
实际上指的是很多门派的功夫路数里都能看到少林功夫的影子。
在今天,这句话是成立,但要是深究背后逻辑和历史,这句话前面应该还有句“天下功夫入少林”。
少林功夫的发展演变除了内部的传承突破以外,还依靠的是外来的补充。
前面说过,少林寺和很多禅院的关系很好
同时少林寺里的僧人来源很杂,卧虎臧龙,在当时那个混乱的社会有很多武林中人曾来到少林寺,并在少林功夫中留下了自己一笔。
尤其在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事件之后,少林寺地位飞速跃升,威名大振,少林功夫名传天下,来交流的人就更多了。
比如俞大猷将军曾路过少林,与少林武僧交流武术,把荆楚一带的武艺传入少林。
经过了博采天下武功这一阶段,并把成果保留至今,少林才能反向输出,打出“天下功夫出少林”的招牌。
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少林功夫中形成了著名的“七十二绝技”。
没错,少林七十二绝技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实际上少林远不止七十二绝技。
少林寺逐渐发展壮大,寺院基业越来越庞大,最终在寺院内部也划分出了派系。
就如同修真小说中门派里又分为几个不同的峰一样
在元代以后少林寺分为东、西、南、北四院,四位高僧各自掌事,四院传承的武功也各不相同,代代秘传。
各院各有七十二绝技。
今天我们看到的七十二绝技共有数个版本,但都并不完全准确。
有民国国术大师金警钟整理的一版,他曾与少林寺西院高手妙兴大和尚交流切磋,后来还带艺拜师进入少林寺学习。
后来南院的武僧也曾整理出几版,现代永祥和尚将金警钟和南院版本整合到一起,形成了比较正宗一版,称为少林七十二正宗。
永祥和尚的版本是比较纯正完满的一版,但显然还略有遗憾未能将东、北两院武功纳入其中。
不过少林寺能穿越一千多年的历史,带着它千百年未遗的文化出现在我们面前,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所以还是不要过于苛求了。
#高考起航梦想生活#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9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