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为古代宫室、陵墓、庙观门前的特殊建筑,常呈对称形式分立于行道两旁。太室石阙和少室石阙、开母庙石阙合称嵩山三阙,是我国现存最古庙阙。清黄易曾往三阙访碑,并留下记录。
黄易网络图片嵩山太室石阙铭刻于汉元初五年(年)。字体宽和周正,古朴渊雅,隶法遒劲雄浑,为传世西汉碑铭之上乘。杨守敬《平碑记》云:“汉(指西汉)隶之存于今者,多砖瓦之文,碑碣皆零星断石,惟《太室》、《少室》、《开母》三阙字数稍多,且雄劲古雅,自《琅邪台》漫漶不得其下笔之迹,应推此为篆书科律。世人以郑文宝《峄山碑》为从李斯出而奉为楷模,误矣。”阙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中岳庙前。
嵩山太室石阙铭纵33厘米横厘米。乾隆淡墨精拓本。黄易嘉庆元年九月黄易游嵩山访拓,钤“小松所得金石”。年购藏。
嵩山少室石阙铭二十开,纵31厘米横12.7厘米。乾隆甲寅三月精拓本。黄易鉴藏,题签“少室石阙乾隆甲寅三月精拓本足本只此一册秋至宝”,并钤“小松所得金石”印。年购藏。
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
嵩山太室神道石阙铭八分书
元初五年。右阙东面俱有画象。在河南登封县中岳庙前。
《嵩洛访碑图中岳庙》按:黄易《嵩洛访碑日记》嘉庆元年九月十三日记:“至中岳庙,楼殿辉煌,气象雄大。太室石阙离庙百步,砌石整齐,画像亦多,上层锥凿如新,二千余年划痕犹历历可辨,亦一奇也。”黄易《嵩洛访碑图中岳庙》题跋云:“中岳庙在嵩山黄盖峰之阳,居正履中,众峰环拱。庙前百步太室神道双阙,垒石坚完,层层画像。汉元初五年吕常造阙铭,八分书,在西阙南向。”
参考文献:《增补校碑随笔》页45~47、《善本碑帖录》页12~13、《碑帖叙录》页30、《碑帖鉴定》页34、《汉碑集释》页37~43、《秦汉碑述》页~。
《嵩山太室石阙铭》虽是“乾隆甲寅三月精拓本”,但其后却附此石人冠顶刻“马”字,黄易识云:“中岳庙前两石人汉制也,东石人冠顶上有‘马’字。嘉庆元年九月易游嵩山访得。”盖因太室石阙、二石人及中岳庙为一整体。《小蓬莱阁金石目》中此目亦为小松后补续的。
嵩山太室石阙黄易《嵩洛访碑日记》嘉庆元年九月十三日记:“(中岳)庙前两石人,冠冕执殳,比曲阜鲁恭王墓前二石人较小,制作皆同。武虚谷疑身间刻字,曾嘱余遣工剔土细验,拓其形以归,信为无字矣。兹余亲辨东石人冠顶上一‘马’字,深刻极古,真汉人八分。两石人之背,有孔八九,镕铁尚存,或当时门阑嵌置之故。”黄易《嵩洛访碑图中岳庙》题跋亦云:“庙前双石人,比曲阜汉鲁王墓者稍杀,冠冕执殳,制作皆同。久埋土中,武虚谷疑身间刻字,易遣人出之,摹其形以归,信为无字矣。兹见东石人冠顶一‘马’字,八分书,真是汉刻,莫详其义。”日记与访碑图的记录是基本一致。正是以山东曲阜鲁恭王墓前二石人为“标准器”,黄易确信河南登封“中岳庙前两石人汉制也”。而且他没有轻易盲从他人的说法,甚至对自己早先所做“信为无字”的判断也要亲自验证,最终找到了期盼已久的“汉人八分”,虽只有一“马”字,但足以佐证石人的年代。由是,黄司马小松访古寻幽、探赜索隐的执著与细致可管窥一斑。
另,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曾二度言及此刻,即“(太室)阙前一石人顶上刻一隶书‘马’字,多失拓。”“石人顶刻‘马’字,嘉庆间同为黄易访得,拓本少。”
参考文献:《善本碑帖录》页13、《碑帖鉴定》页86。
内容整编自:秦明《黄易的访碑图与碑刻鉴藏(之五)——嵩山汉刻》《紫禁城》年12月刊,感谢作者及杂志提供资料,如有问题私信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