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到有人说“河南有啥好玩的,不是寺就是庙”,前半句我不赞同,因为河南西北部有太行山,西南有伏牛山,它们都是大自然赠予河南的最珍贵的礼物。而河南的人文古迹多倒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中国的八大古都四个都在河南,所以沉淀下来的历史古迹自然比较丰富。其中最著名的景区是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但其实佛教最初在嵩山地区的安身之地并不是少林寺,而是位于太室山脚下的嵩阳书院的前身——嵩阳寺。
嵩阳书院北魏时期(公元年),佛教兴盛,皇室为了表达对佛教的尊崇,已经开始在北边的都城大规模开窟造佛,而此时的中原地区时局动荡,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位名为生禅师的高僧披荆斩棘来到嵩山,看中了这块位于太室山脚下的风水宝地,他在这里开山立宗,修建了嵩阳寺,从此佛教在嵩山扎下了根,后来少林寺、会善寺、嵩岳寺、永泰寺相继创建,嵩山地区也逐渐成为佛教传播中心。年8月1日,嵩阳书院、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和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观星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书院一角今年的五月,我从郑州回登封,去拜访了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其他三个: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它坐落在嵩山太室山的山脚下,古人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嵩阳书院就是以它的地理位置命名的。最初是叫嵩阳寺,后来改为嵩阳观,现在称作嵩阳书院。百闻其名果然不如亲自一见,那些之前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的书香古韵在我踏入大门的那一刻扑面而来。(整个嵩阳景区分为嵩阳书院、太室山、会善寺、嵩岳寺塔,每个景区需要单独收门票,嵩阳书院门票是15元/人,价格并不贵。)
从门口检票进入,映入眼帘的就是巍峨险峻的太室山,裸露的石英岩历经了35亿年的造山运动,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苍劲挺拔。东边有一段50米左右的绿树掩映的林荫道,路的尽头就是嵩阳书院。在林荫道上不断前行,清幽雅致的气息越来越浓了。
林荫道从刻有高山仰止的山门径直而入,右前方就是,石碑一面记载了生禅师开山建寺的功德,一面雕刻了大大小小一共93个佛龛,因为刻有碑文的一面损毁严重,所以佛龛的一面朝向了踏门而入的游客。我想,这块碑之所以立在这里,必定是为了向人们诉说关于嵩阳书院最初的故事。
中岳嵩阳寺伦统碑沿着数十级台阶拾级而上,嵩阳书院内最著名的文物之一——大唐碑巍然屹立,亲眼见到的实物比通过文字想象出的更壮观,碑的基座有一小部分在战争年代被损毁,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雄姿。在唐朝年间,嵩阳寺叫做嵩阳观,观中住着一位道士叫孙太冲,他每天上山采药,练取仙丹,治病救人,因为疗效不错,所以声名远扬,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病重,太医们医治之后不见好转,所以他派人前往嵩阳观讨取仙丹,太宗服用后病情果然好转,于是命人在这里立碑纪念这件事。后来由于过重的碑帽难以立上,人们便想办法用黄土堆到与碑顶齐平的地方,将碑帽顺着斜坡滚了上去,这才使得重达近10吨的碑帽顺利归顶,这项工程彰显了古人的智慧。
大唐碑紧邻着大唐碑的东边,是题有嵩阳书院四个大字的正门,古式的门庭在竹林的掩映下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从正门进入,穿过景墙上的月洞门,西边就是斜卧倚墙的大将军柏,枝干上密密麻麻的树皮裂纹仿佛是岁月留下的抚痕,看起来仿佛就快要枯死,但枝头顶端却又涌出一簇簇鲜活的绿色生命,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惹人怜爱。
嵩阳书院大将军在它北边十来米的地方,是二将军柏,它和大将军柏有着一样的生命力,但身形体态完全不同。大将军是斜倚在墙头,二将军的身姿则是高大挺拔,周围的枝干向外扩展就像开了花。树根的草丛中铺满了不知名的紫色小花,在参天古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柔,形成了书院中最靓丽的一抹风景。据园林专家鉴定,这两棵古柏有多年的树龄,几乎快赶上我们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了,真可谓是稀世珍宝,只有亲眼所见,才能感受到它们饱经沧桑的魅力。
二将军据记载,还有个三将军,但是在明朝末年毁于战火,如今只剩下二位将军镇守此地。对比很明显的是,大将军和二将军的身材体魄,而这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据说当年汉武帝游历嵩山,看到一棵身材魁梧的柏树,一时兴起就封它为大将军,再往前走又发现另一棵更为高大的古柏,但是天子金口玉言,说出口的话是不能随便改的,也只能委屈“二将军”了。两位将军柏的身形更是符合他们的经历,据说大将军是因为羞愧难当便低下了头,二将军则是因为怒气冲天所以气“炸了”。数千年来,大将军与二将军见证着嵩阳书院的历史变迁,它们与嵩阳书院早已融为了一体。
书院如今的格局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沿着中轴线自南向北,两侧建筑大体对称。绕过二将军旁边的长廊继续向北,中间的建筑就是讲堂,程颢、程颐当年在这里讲学的地方,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许多学子慕名而来,这是嵩阳书院得以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原因。
讲堂穿过讲堂,走过泮池桥就是道统祠,供有帝尧、大禹、周公的石膏头像,墙上的壁画显示的是帝尧巡狩、大禹治水、周公测影这些历史事件,他们三位是早期活动在嵩山地区并且对后世产生影响较大的历史名人,这里也是嵩阳书院祭祀活动的场所。
道统祠帝尧、大禹、周公最后边的建筑就是藏书楼,它相当于现代大学的图书馆,藏书达到过两千多件,书籍来源主要是皇帝赐书、私人捐赠、外部购入、书院刊刻,这些资料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藏书楼道统祠的西侧四勿斋中陈列的是当年在嵩山讲学的24位历史名人,其中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等,基本上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可见当时嵩阳书院在学术界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司马光、程颢游完书院,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佛教、道教、儒教都曾在这里立足,它就像一条在历史长河中行驶的小舟,航向只能随着时代的潮流而定。好在中途它被众多称作智者的船夫所牵引,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从而完成了无比光荣的使命。感谢那些在乱世时期护它周全的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世界遗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