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白癜风专科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禅,梵文“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是佛教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法。作为舶来品,它源于古印度,却在中国而发扬光大。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禅与诗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禅诗便应运而生。不但许多僧人写,许多崇佛的人,包括许多名诗人也写。读这些诗中的禅、禅中的诗,既是文学的享受,又是禅理的感悟。

今天,我们不妨抱着学习一门人生哲学的心态来看待佛理,读禅诗、染禅心、知禅理,懂一点儿禅的智慧,体味浓浓的东方禅味。

01唐·六祖惠能

示法证悟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你如果不知道惠能,那达摩祖师你肯定是知道的。对,就是金庸小说里的那个绝顶高手,其实还是中国禅宗的开山祖师。达摩祖师来自天竺,驾一叶扁舟来到中国。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普传佛法,一代代传下来,至惠能已经是第六世。此前,惠能和大师兄神秀都是五祖弘忍的弟子。神秀已名声在外,传言老师即将传衣钵于他;而彼时惠能不过是个打杂的烧火工,出身也不好,来自当时还是南蛮之地的广东。这一天,弘忍让众弟子作偈证悟示法。

大师兄神秀作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老师评论道:“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也就是说,神秀的偈,使人大有利益,依次修行,可以免除堕落恶道轮回,但也仅此而止。两相比较,还是慧能的境界高,因而秘传衣钵于慧能。慧能隐行南下传道说法,遂成禅宗六祖。这就是禅宗史上著名的“黄梅得法”。慧能开创南宗,神秀开创北宗。

02唐·李翱

《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其二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惠能寂灭后若干年,往下至九世,有一位高僧惟俨——药山禅师,即曹洞宗的始祖。当时治地澧州太守李翶召他出山,老禅师没有理他,不得已,太守亲自上山拜访。哪知到了药山,老禅师在认真地读经,根本就不理他。侍者就告诉禅师说,太守大人来了。但他还是不顾。李翱性急,见了不以为然,说:“真是见面不如闻名啊。”拂袖就出。这时惟俨禅师回过头来说:“太守何得贵耳贱目?”——耳朵和眼睛难道有什么贵贱之分吗?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谢过,并请教大道。禅师一言不发,却用手上下一指问:“会么?”李翱茫然不懂。禅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悟性不凡的李翱当下“欣然”,于是就题赠了这两首诗。

在佛看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因此,你要问什么是佛,什么是道,什么是禅?便落入了下乘。真正的佛理,不由文字,似青天之云,若瓶中之水,有时在孤峰之顶,有时是月下长啸。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自有它的安排,你找准位置,便是禅。近世李鸿章有副对联所云:水流花开,得大自在;风清月朗,是上乘禅。算得上悟道后的注解。

03唐·王维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盛唐大诗人王维,被人称为“诗佛”。从名字我们也可以可看出,其受禅宗影响很深。王维,字摩诘,名和字都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中的主角维摩诘居士。王维深谙佛理,与六祖慧能的弟子们交往颇深,乃至“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在艺术上,他把中国诗美和禅理融为一炉,创造出一种空灵冲淡的意境。

以本诗而言,桂花那么小,能看到它落,确实是闲;在夜晚春山之中,何以显幽?唯有鸟声!作者从动静两面着笔,若不是从静中观察,何以能观察到动?若不是写动,何以能反衬出春山之静?那么,春山之空静其实是内心之空静,是诗人禅寂在大自然中的观照。所以后世有人评价,“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联最为著名,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时候,就坐下来看云。表现的是作者任运随缘的无心行为,同时还暗喻着绝路之时,处处可悟的参禅方式。

要参禅悟道,总有无路可走的时候,这时候要放下追寻之心,歇下脚来,智慧就在心中升起。

更重要的是,水穷处是空间,云起时却是时间。空间上的绝路,不影响时间上的延续,绝望被希望取代。这首诗以具象表现意味深长的禅趣,不离感性又超越感性,因而格外空灵蕴藉,令人涵泳不尽。

04唐·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古代的寺庙不比当今,是个极其重要的场所。读书人没发迹时,到处游山玩水,有个落脚的好地方就是寺庙。寺庙不仅不收门票,还免费提供斋饭,是古代地的青旅,还是慈善会。其幽静的环境,正好适合读书人题诗论禅。盛唐诗人常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但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本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曲径、禅房、山光、潭影,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悠扬而宏亮钟磬声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05唐·白居易

大诗人白居易也受佛教影响颇深,特别是到晚年,身心都专注于学佛修行,佛教已经成为他难以释怀的精神支柱和寄托。

《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句颇含机锋。却有饱含诗人浓郁缠绵的落寞与伤感,和对短暂美好事物的追忆和叹惋。

《对酒》五首其二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其三百岁无多时壮健,一春能几日晴明?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短暂无常的人生就像春天里的一场幻梦,所有的那些欢笑与哀愁,恩爱与别离,尊荣与衰亡,都只是随着缘起生灭而暂时地显现,如同飞鸟在天空中的印迹一样终究无处可寻觅。

06唐·贾岛

贾岛年轻时,是个苦逼的诗僧,他甚至惊动过京城令尹的大驾,原因是他作了一首诗,不知用“推”字好,还是“敲”字好,手里比划着,嘴里念念有词,书记的车马驾到,不及回避,一头撞了上去。

《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所幸的是,令尹大人没有架子,还乐呵呵地跟他探讨,用“敲”字好。这是著名的“推敲”典故的来历。令尹大人是谁呢,“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07唐·皎然

唐朝著名的诗僧还有很多,中晚唐似乎更多,不知与国运是否有着某种关系。谢灵运的十世孙皎然不能不提。他是诗歌理论著作《诗式》的作者,和一代茶圣陆羽是好基友。

《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陆鸿渐就是茶圣陆羽本尊,他们二人为中国的茶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禅文化的发展,到了宋代,禅基本上成了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很难再找出一个纯粹的儒士,基本上儒释道都来一点。参禅论道,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反映在诗歌里,一个重要的特质即是以禅喻诗。

08宋·程颢

《偶成》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幻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理学大儒程颢也是一位崇佛之士。二程所推行的三功夫即“静坐”、“用敬”、“致知”,便是从佛门的“戒”、“定”、“慧”衍学而来。程门立雪的故事,似乎也是从禅宗二祖慧可立雪断臂的逸事得到启发。

程颢一生中作有不少禅诗。《题淮面寺》亦为表现禅宗超尘脱俗、随缘任运的佳作:“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而一首《秋月》,更是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09宋·苏轼

赠东林总长老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一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又是一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终是水,更是一境界。心中有佛处处是佛,一念清静处处清静。这首写给庐山东林寺总长老的诗说明了如何在平常的事物中领会到人生智慧,山色有无,流水溪涧,处处是佛法妙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放下,即解脱。对东坡而言,他身上背的东西太多了。不如归去,做个道人,也是一种美丽!

《行香子·述怀》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东坡的人生境界,一般人是学不来的。学不来的,还有才华。“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满满的文艺范,满满的禅意,比“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那样的句子,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10宋·杨妙锡

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杨妙锡是宋代一名尼姑。不过,此诗又作《嗅梅》,作者说是唐初高僧人无尽藏。多少禅修之人为了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辞辛苦,苦苦寻觅而不可得,春天到底在哪里?“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春天竟在自家的门庭内!诸佛所证悟的真如法身原来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无缺,可是又有多少人会得呢?

本文百家号“诗词茶座”首发,谢绝转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