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近年来,陕西与河南都称是“古崇国”所在地,并产生了国都之争。经考证,“古崇国”最早在河南嵩山一带,为夏禹的封地(或称封国),即存在于夏代;陕西的“古崇国”,在今西安市周至县,是夏禹后代迁徙到此所带来的,为商代所见,被周族所灭。
一、“古崇国”的秦豫之争。
(一)陕西称“古崇国”在酆、镐之间,其国都,在今西安市鄠邑区城北韩村。
陕西说的依据是:《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曰:“既伐于崇,作邑于酆’,是国之地也。”《史记·夏本纪·索隐》引夏代的《连山易》:“鲧封于崇。”《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崇侯虎’下·。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皇甫谧说:‘虞、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酆、镐之间。’”《史记正义》又曰:“崇国是受鲧所封。”据考,郝国在鄠邑区祖庵镇郝村,崇国在鄠邑区,杜(伯)国在雁塔区,亳国在杜(伯)国南,函国在未央区,荣国在鄠邑区余下镇夨(zè;又音cè,古同“侧”,倾头)国在在周至县终南山一带駱国在骆峪镇骆峪村。《广两曲志》:“五帝时,鲧父骆明封干骆,为骆国。《国语周语下》:“鲧父駱明封于駱国。商兴,郝存,骆废”。“骆谷”在今西骆峪水库南侧。裴骃《史记集解》:“崇国盖在酆、镐之间。”未名《地舆志》中记载:“鄠,古崇国也。”班固《汉书·地理志》:“古扈国,有户谷、户亭,又有甘亭(今有甘亭街道办事处)。至秦改为鄠邑。”李元甫《元和郡县志》载:“鄠县本夏之扈国,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杜佑《通典》载:姚察《汉书训纂》云:“户、扈、鄠,三字一也。”罗泌《路史》:“鄠县古崇国也。夏,有扈氏国;商为崇国。”其《路史·各国记》又曰:“古之駱国,鲧父之国东北宜寿县有駱峪,故盩厔(周至)地。”
(二)河南说称“古崇国”在今嵩山的登封一带,是“鲧”的封国;国都在阳城。
河南说认为,“古崇国”在今河南嵩山一带,是虞(舜)时有崇氏部落首领鲧的方国,夏的前身。唐虞时期因为夏禹之父鲧建造城郭有功,尧把崇地(在河南登封市嵩山周围)封给了鲧,故称“崇伯鲧”。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
其依据是夏代的《连山易》称:“鲧封于崇。”《诗经·魏风·谱》:“魏者,虞舜夏禹所都之址,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孟子·万章上》:“禹避舜之子于阳城。”《世本》:“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尚书·舜典》称:“鲧封于崇,崇山即嵩山,又曰嵩高山。”《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国语·周语下》:鲧“崇伯鲧。”《国语·周语》又称,禹之父鲧为“崇伯鲧”,“崇高”之名缘于此《史记·夏本纪》:“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在阳翟。”《帝王世纪》:“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山之南,今河南阳翟县是也。”《国语·周语下》:“其在有虞,有崇伯国。”班固《后汉书》:“崇高山,即嵩高山,又称太室山,外方山。”《史记集解》引刘熙曰:“今颍州阳城是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潁水注》:“潁水自竭东迳阳翟故城北,夏始封于此,为夏国。”《帝王世纪》:“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山之南,今河南阳翟县是也。”近人徐中舒在《四川大学学报》(年第三、四期)载文《西周史论述》称:“崇国在今河南嵩县”。”
作者/来源:齐声唤贤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