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68801_0.shtml

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曾成称为“岳山”,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嵩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名胜风景区。嵩山不仅仅有少林寺,还有嵩阳书院、嵩岳寺塔、观星台、中岳庙等多处文化遗存,星罗棋布。古今文人墨客更是钟情于嵩山,流连于嵩山,无数璀璨如星辉的诗篇流传下来。《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公元年八九月份,距今已经年,在那个夏末初秋的季节,25岁的张耒赴洛阳寿安任县尉。一路坐船骑马,还病了两个多月,身心疲惫的张耒路过嵩山时,眼前豁然一亮,写下了一首《初见嵩山》,那瞬间爆发出的心灵感应,是不是找到了他心灵的归宿?

《初见嵩山》

〔宋代〕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曾受知于苏轼门下,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张耒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

张耒集(上下)[宋]张耒著中国古典小说、诗词京东¥52.6购买已下架

张耒为官清廉、为政辛劳,但命运不济,父母、妻子早逝,家境窘困。《初见嵩山》就是在这奔波途中写的,因为那时的他急需一个能让他静心的环境,而当他来到嵩山,看到那里美丽的景色时,他柔弱的内心被触动了,于是,真情实感瞬间流露到了这首七言绝句中(这首诗收录在《张耒集》里,欢迎购买阅读)。

第一句“年来鞍马困尘埃”,诗人先道出自己长期以来东迁西徙、鞍马劳顿的仕途坎坷生涯。频繁迁官,辗转奔赴贬所,政治上的郁闷之情自不待言,就是生活上也难以得到安宁。鞍马困于尘埃,这既是生活实况的写照,又是仕途失意的一个象征。一个“困”字,真是感慨良深!诗作开篇便笼罩上一层铅云般的抑郁情调。

第二句“赖有青山豁我怀”,宕开一笔,转而去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诗人与山的距离。青山的出现不仅使诗人得到精神的满足,更是一种自然流畅的情感寄托,吸引读者同诗人一样抬头绰望。所谓”近山而志高”,在这里,诗人对青山的亲近实际上就是对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的亲近,也是对含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亲近。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是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像是为期待中的人们拉开一道帷幕。在这句里,诗人将嵩山的一雨一晴,一朝一暮的风云变幻的绮丽景象尽情地渲染了出来。于是在此时,诗人与那呼之欲出的嵩山之间,被眼前豁然开朗的天际勾连了起来,诗人的形象与嵩山的形象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嵩山那巍然屹立的坚定与释然,让诗人瞬间豁然开朗,仕途的奔波与辛劳,似乎也烟消云散,都消融在眼前的天际中。诗人就是这样以嵩山于晚晴之中的自然变化,衬托出内心那种豁然开朗的通透与舒爽。

第四句“数峰清瘦出云来”,终于点出了嵩山的面目。诗人这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嵩山几个清瘦的山峰,从云里钻出来了,让嵩山在雨后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诗句虽然到此也就戛然而止了,但是它吸引着读者去想象雨后嵩山青葱的林木,潺潺的流水以及诗人观赏嵩山的喜悦心情,大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韵。

实际上,作者的这种欢愉之情,也在诗歌的最后这一句里有所暗示。“清瘦”二字,似乎不单单是嵩山的神采,也正是诗人自己的气质的写照。诗人“年来鞍马困尘埃”,恐怕也是清癯、消瘦而又颇有傲骨。诗人单拈出“清瘦”二字来写嵩山,也正是他自己的精神气质的形象化。这样的山水正和诗人气味相投,怎能不让他全身心地去拥抱呢

纵观全诗,诗人先做渲染,然后画龙点睛,通过几个青秀挺拔的嵩山山峰从云里钻了出来,写出了嵩山高耸巍峨无比神奇的风貌和特有韵味。这样写法,既表现出嵩山的高峻,又道出山的飘逸神奇,使嵩山的神态更形象,留给人的印象也更深刻。更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表面虽然写的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着诗人自己。诗人在宦途失意中以嵩山作慰藉,那么从嵩山也能见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