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庙位于登封城东3公里,在嵩山东麓黄盖峰下,是我国五岳中最富盛名的神庙。
每年农历三月和十月,这里都要举行传统的中岳庙会。
豫西与登封相邻近的县和陕西、山西、湖北等地的群众跋山涉水,来这里叩拜神灵,烧香还愿。
同时,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和物资交流为庙会助兴,使中岳庙会成为集旅游、娱神、交易为一体的物质文化活动中心。人数最多时达每天达20万人次。
中岳是中原地区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宫、观集中地,和嵩山上众多的庙宇、宫观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中岳庙为中心的庙会群
它包括少室庙、启母庙、太后庙、文庙、城隍庙、南岳庙、卢医庙、香山庙、祖师庙、玉仙庙、狗龙庙、关帝庙、三官庙和周公庙等数十座大小不等的庙宇。
清代学者景日珍,在《嵩岳庙史》中,用“庙会图”形式洋细记述了中岳庙会的盛况。
中岳庙会与中原地区其他庙会相比,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突出的特征。
首先是古建筑的完整保存,体现出道教文化的特点。
在中岳庙诸景物中,“岳立天中”的碑石成为东方神庙中的一块“圣石”。
庙会期间,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虔诚之至,双手作辑,跪下磕上几个响头,口中念叨着求上苍保佑之类的令辞,用手小心翼翼地抚摸几下碑石再离开。
这块碑石和庙内的“天中阁”等以“天中”命名的建筑物一样,标志着中岳庙所处地理位置的意义。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被道教徒所利用,结合嵩山地望居于天之中心的特殊意义,成为嵩山地区神灵的“统帅”。
中岳庙会也因此而香火旺盛。中岳庙内的一草一木都染上了黄帝的“仙味”被香客视为圣物。
如院内的石翁仲、石狮、铁狮、铁人,甚至古老的松柏,都具有天中王所施与的“灵性”受到人们的谒拜。
其次是中岳庙会上的药材交易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原地区古庙会中,药材市场相当丰富。
如百泉、禹州两地的药材大会,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宏大的规模,以及祭祀药王的活动。
而像中岳庙会上这样与道教文化如此紧密的药材交易,是颇为少见的。
传说汉武帝在嵩山遇到一个叫李八百的方士,谈到求仙问题,李八百说:“嵩山上的菖蒲一寸九节,经常服用就能够成仙。〞于是汉武帝就让人大采菖蒲,又一时兴起,接连封了“万岁峰”,“万岁观”和“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三株古柏,并在黄盖峰下扩建中岳庙,使庙会药材市场得到了开发扩展。
再次,中岳庙会的道教生活习俗和经歌并存,成为其又一个特点。
每年农历十月庙会之后,道士们即习早、晚课,读《三官》、《龙王》、《北斗》诸经。
中岳庙道士原来分别在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和小楼宫五个院生活,现在集中在神州宫和小楼宫内(俗称“道院”)。
庙会期间,中岳庙道士坚持宗教习俗,同时也有许多农村妇女在庙内空旷地,唱经歌。
中岳庙会上的经歌与豫西地区其他庙会上的基本相同。
据调查,唱经歌的几位老年妇女主要往来于各庙会,唱的都是一个调。又称,她们唱经歌和烧香敬神是个道理,无论什么神听了都高兴,就能免灾除难,保佑人们平平安安。
中岳庙会的经歌演唱形式有两种:
一是传统的“坐唱”即一个领,周围同坐者相和。
一是“跑场”,即跑舞步。跑者一般为三个人以上,她们来回穿插着,扭着唱着。
演唱者每唱-一句,围坐在周围的香客们,都要伴唱相关经歌。唱调此起彼伏,或激烈激昂,或平稳舒缓,形成生动、朴素的整体效应。
中岳庙会上的经歌有很多种,有《拐棍歌》、《十碗菜》、《八十老母进花庭》、《织手巾》、《豆腐歌》等。曲调形式和其他庙会略同。
以中岳庙会为代表的唱经歌成为豫西富有特色的歌俗。又因为庙会多在山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此为中原地区的“歌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