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燕矶镇嵩山村的嵩山民俗博物馆,老物件分门别类摆放,满墙写有村湾名称的门牌,农田抽水灌溉的老水车、耕田用的木犁、打鱼用的渔网,还有纺织用的织布机、弹棉花用的弹花弓……每一件都散发着沧桑与乡愁的味道。
如今,这里收藏着多件老物件,为日新月异的乡村留住了乡愁。而这背后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年届七旬的嵩山民俗博物馆馆长、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嵩山百节龙代表性传承人严基树。
▲严基树介绍博物馆藏品
年4月,鄂州民用机场获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批复,选址鄂城区燕矶镇,将建设航空物流国际口岸、亚洲第一座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这意味着,机场核心区内近户,包括嵩山村部分村民在内的2万余名父老乡亲,要搬离故土。
“我盼望家乡有大发展,盼望能住进江景房,但离开祖辈生活多年的地方,真是舍不得。”乡亲们对家园的留恋,让身为嵩山村村民的严基树心里泛起波澜,“如何替乡亲们留住乡愁,让推进发展的力度里透着记忆的温度?”为此,他动起了建立民俗博物馆的念头。
严基树早年当过兵,后做过乡镇干部,退休后又开过煤矿、搞过房地产,并一直致力于鄂东南民俗文化藏品收藏,在当地小有名气。年,鄂城区成立征迁区文物征集小组,在大家的推选下,严基树担任小组长。
一边是如火如荼地建机场、修“空港”,一边是争分夺秒地捡“旧物”、拾“百宝”。严基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积极筹措资金,组织专业人员在征迁村湾抢救性地征集老物件。
村湾里的门牌是最能直接表现的文化记忆,每一个村湾名称都可能追溯出长长短短的乡村故事,都可能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严基树在一个个征迁村湾里奔走,每找到一个,他都小心翼翼地摘下,并用纸包好,放到自己的车里。严家湾、李渔垴、潘家桥、邓家嘴……严基树搜集的门牌达多个,基本涵盖了征迁的每个村湾。
同时,严基树还搜集征迁村湾里的老物件,“老物件都承载着记忆,若不去收,它们很可能会成为被丢弃的废物件”。每看中一件,他都和村民谈收回条件,并补偿一定费用。
从雕花八仙桌、竹食盒、睡窠、木斗石磨,到铁匠木箱、银匠挑子、藕篮,再到做土砖用的切砖刀、种田用的秧马……严基树搜集的老物件,立体地展现了当地农村的生活演变。
走村串户,虽说艰辛,却因有“发现”而快乐。一天天、一月月,严基树在征迁村湾里忙碌,收回一件又一件老物件。有的“跛脚断腿”,有的灰尘密布,有的盖满泥土,但只要有价值,严基树就想办法收集起来。对收回的老物件,他又请来技术人员帮忙打理“整容”。
年10月,由燕矶镇嵩山村严氏宗祠改造而成的嵩山民俗博物馆,同时挂牌为机场征迁老物件展示馆,正式对外开放。在这座仿古民俗建筑里,件件物品都能唤起人们对乡音乡情乡土的回忆,都能让人体会到乡亲为机场建设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显得弥足珍贵。
此外,严基树还搜集了一些木雕梁、木雕窗,以及从民间收藏家转手过来少许“武昌府城墙砖”(明代)、“府墙砖”(宋代,上面刻有“甲辰岁治平元年七月”等字样)、郧西县上津城墙砖(明代)等,为这个乡村民俗博物馆展陈丰富了内容。
如今,原来很少开门的严氏宗祠,现在每天都开门迎接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宾客,在这里寻访农耕文化踪迹、忆念风雨乡愁。“因为曾经生活的村湾已经征迁,经常有在外工作或参军、经商、打工的村民,回到民俗博物馆寻找家的味道。”严基树说。
在嵩山民俗博物馆的左侧,严基树还别出心裁地建设了一个乡村风格的嵩山百节龙博物馆。相传宋朝末年,嵩山村严家畈湾一带江河泛滥,有一条黄龙长百余丈,从天而降,潜入该地黄湖,严家先祖便率先拜祭,并许下诺言,若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必扎制百节龙祭谢神龙。此后,这里玩龙灯、唱戏的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年,在严基树的主导下,嵩山村的百节龙以.米的长度,成功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列入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嵩山百节龙博物馆内,陈列在这里的百节龙长米多,龙头高6米多,同时还有一系列龙文化藏品。
“嵩山百节龙承载着地域传统文化,是乡亲们的共同记忆,必须好好保护与传承。”严基树介绍,围绕百节龙做文章,嵩山百节龙博物馆各类藏品有多件。他还和另一位传承人一起收徒5人,传授百节龙制作技艺。
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入选人员名单(人)》,严基树名列其中。
古稀之年的严基树,或许不需要荣誉来证明什么,他在心里描绘了一个很美的蓝图:“把嵩山民俗文化博物馆、嵩山百节龙博物馆建得更好,与附近的航空都市区展馆,串联成长江沿岸一道亮丽风景线,让新老嵩山人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年6月18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严基树:为乡村留住乡愁》
↓↓↓↓↓↓↓↓↓
责编:陈晓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