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盘说
人数猛增,竞争加剧?
■撰文
王纵横《地盘》特邀撰稿人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
万莘莘学子,恐怕也只能享受片刻的放松时刻。选择哪座城市,选择哪所大学,选择什么专业,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现实选择题。
高考竞争一年更比一年惨烈,就业环境也越来越内卷到让人窒息。
年,高校毕业生万人,毫无意外地又创下历史新高。
这恐怕是人类历史上,很难遇到的一个时刻:一场全球流行性病毒,多个行业不景气,一次上千万的毕业生踏入就业市场,是不是有种“生不逢时”的喟叹?
1
抉择
▽
毫无疑问,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
除了极少数考公和考研成功“上岸”者,大多数人还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投入到就业大潮中。
以往,北上广深作为一线城市,有钱赚,实现梦想的机会多,一直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重要选择地。
今年,这个现象正在面临着改变。
过往毕业生更眷顾一线城市
经过疫情的几轮冲刷,一度令人向往的一线城市渐渐折损了几分魅力,就业环境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好,工作节奏快,生活成本高,职场竞争惨烈。
去年,被打击的教培、房地产、旅游、互联网等行业又全是年轻人扎堆的行业,这些行业都在挣扎求生存,存量的从业人员都面临失业,更不用说再吸纳如此多的高校毕业生了。
这一代年轻人,他们从未面对过如此庞大的竞争,也从未见证过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减缓。
经历过挫败感的毕业生,切身感受到了找工作之难,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其中一部分人更是直呼实在“卷”不动了。
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从届中国毕业生城市青睐排名来看,北上广深不再独领风骚,吸引力在逐渐减弱,00后对二三线城市的青睐明显上涨,他们不再扎堆一线城市,对中小企业接受度也显著提升。
尤其一些新一线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环境舒适、气候宜人、生活节奏适中、新兴行业逐步兴起,岗位需求也逐渐增多,为毕业生带来了新的选择。
今年一季度,成都、重庆、武汉等地企业的招聘需求超过了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其中成都简历投递数同比增长50.95%,重庆、长沙、郑州、杭州等城市的增幅也超过了30%。
无论哪一代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大体都是相同的。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公共资源、更好的空气、更低廉的生活成本,这些优点在很多新一线城市的身上都能找到。
新一线城市愈发受到青睐
也许在这届毕业生看来,青春应该是一只飞过天空的青鸟,它的价值远比一只笼子重要。
因此,他们并不急于让自己陷入焦虑。
2
得人才者得天下
▽
过去几年,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来邀请人才。
尤其是新一线城市,针对以应届生为代表的年轻人才制定优惠政策,购房优惠、落户、现金补贴等手段不拘一格,有效地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郑州同样也在向人才示好,人才大礼包逐年升级,今年已经进化到3.0版本了。
郑州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利用5年左右时间,新增青年人才万人。
人才政策演进过程示意
最新的10条“青年人才新政”,郑州拿出了最大诚意,注重为人才做好配套服务,即使放到全国来看,力度也很突出。
全日制博士生、博士后、硕士研究生、海外优秀学子、本科生、技师等青年人才来郑留郑创新创业都有“大礼包”相赠,内容包含购房安家补贴、青年子女教育、创业基金以及孵化项目、创业大赛等多项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
势不可挡的,成千上万份人才档案,会从别的城市,卖力地向郑州飞来。
这10条人才新政,将成为驱动城市未来的核心动力,带来年轻、鲜活和缤纷。
郑州向全球才俊递上橄榄枝
一说到郑州的好,总会引发比较大的争议。
争议声不外乎,城市竞争强敌如林,前有华为、小米、腾讯、阿里都喜欢做华中总部的武汉,后有长沙、成都不断出圈,还有合肥在拼命赶超,而郑州缺高端产业、缺高等教育,凭什么吸引人?
一个事情越有毁誉度、争议性,给我们的想象空间越惊人。
无论如何,郑州的城门是一定要打开的。尽管一片群嘲声,过去10年郑州市人口增量全国第3,第7位北京,第11位上海。
人口净流入不断“撑大”郑州
郑州都市圈的空间范围由原来的“1+4”拓展为“1+8”,未来随着省会资源的进一步集中,郑州和周边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的联系会更加紧密。
这些因素都在把年轻人不断送往郑州,留在郑州,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涌入这座城市。
郑州的人口体量,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未来。
归根结底,较低的生活成本和高速成长的经济环境中,让郑州有了绝对性价比优势。
郑州1+8大都市圈布局示意
这座城市的朴素气质,是刻在骨子里的;相比一线城市,郑州物价实惠、房价亲切,普通人幸福感很强。
郑州就是要让青年人才来得了、住得下、留得住,实现“双向奔赴”、同频共振。
3
未来机会多
▽
在四面包夹的就业挑战面前,这一届年轻人仍然可以在郑州保持着高昂的斗志,这里不乏好的机会。
郑州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最新一批的就职者刚好能赶上新行业的浪潮。
被称为“中原硅谷”的中原科技城,围绕金融的8公里岸线布局了前沿科技、生命科技、信息技术等核心产业,已经签约华为、阿里云、百度自动驾驶、北京神州航天等全球级项目。
郑州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河南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聚焦培育壮大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智能传感器、新一代人工智能、节能环保、5G、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另一个规划高地——北龙湖金融岛,这是继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深圳前海之后,中国第四个世界级金融中心,来自全国甚至全球的金融、高科技人士都将汇集于此。
时间,是记录历史的坐标,也是丈量事业发展的标尺。
从最早的商都到火车拉来的城市,从棉纺业的崛起到电子信息等产业的迭代,再到如今,在迈向“国际商都”的征程中,郑州开挂的节奏就像甩开膀子的青年,正在阔步前行。
郑州金融岛实景
现在的郑州,早已不是从前那个拥怀着二七塔、温婉的郑州,它是充满活力、奔流涌进的郑州。
这背后还有一个神助攻,就是交通。
郑州的航空、陆路、铁路交通网络不仅是密集,而且层层出圈。中部城市中,郑州和武汉总拿来对比,而郑州的枢纽地位,比九省通衢武汉更突出。
合肥有蔚来汽车,郑州有比亚迪、奇瑞、上汽等为代表的汽车产业;合肥的量子技术领先,郑州的北斗卫星技术全国领先,高新区以物联网、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主导的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集聚了新华三、新开普、新天科技等传感器行业知名企业。
部分落地企业名单
尽管,高水平大学和高端研究机构欠缺是郑州最大的软肋,双一流高校也只有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两所,但郑州从不悲天悯人。
除了加大对本土大学的投入,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建设省内高校双航母,支持河南理工等7所高校创建“双一流”。
郑州还争取更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精尖产业的落地规模和速度。目前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6家省实验室,在一年之内相继揭牌运营;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将招生,鲲鹏小镇将试运营……
未来的郑州,完全可以凭实力吸引人,凭魅力吸引人。武汉、西安等城市,不要再五十步笑百步了。
郑州三产在持续优化
过去,郑州的确过于保守,但如今,无论对外开放水平还是营商环境,郑州都将向一线城市看齐。强大的行政意志,在这座城市倾斜而下,服务型社会正在建立。
从自主角度讲,郑州本身可以提供更多元的文化和更多样的消费服务,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无须担心没有生意做。
虽然,这两年的疫情和洪灾,无可避免地,对人们的心理、经济造成阶段性的震荡,在楼市的春池里也泛起一朵朵涟漪。
但生活总要继续,城市始终发展。从民众到管理者,都在勇敢地面对,城市建设仍在不断向前,新兴公司在不断崛起。
总之,郑州的城运,还未完全爆发出来。
城市生长的一举一动,最终也都会反应在楼市上。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