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嵩山 >> 嵩山景区 >> ldquo静读rdquo第

??点击上方绿色小喇叭收听静读古诗文!

《归嵩山作》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正如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纵观整个诗歌史,几乎每个大诗人的成长道路都是坎坷的,王维也不例外。前边我们说到王维年仅二十一岁就进士及第,名满京师,可是进士及第后的仕途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在他金榜题名的那个秋天,就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按照唐代的律令,黄狮子舞这种节目只能够演给皇帝看,王维考中进士之后被任命为太乐丞,就是负责管理朝廷礼乐方面的事宜,结果官没做几个月,他手下的演员就私自演出黄狮子舞,由此,王维被降官为济州司仓参军,就是到济州(今山东菏泽)作一个管理粮仓的官员。

在此之后他历经宦海沉浮,一直沉于下僚,他也多次因故弃官闲居。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年),三十三岁的王维已闲居长安多年,无官可做。仕途上的失意,再次让他萌生了归隐之意,他此次选择的归隐之地是嵩山。为什么选择嵩山呢?

据有关学者考证,王维在归隐嵩山,途径洛阳时,曾给当时的张九龄写了一首《上张令公》以求引荐,张九龄这时被封为中书令,很有权势。当时玄宗恰恰就在东都洛阳,从地缘来看,嵩山在现今的河南登封市,距离洛阳很近,王维隐居于此地,应该有着伺机出仕的打算。果不其然,就在隐居的第二年,王维就被朝廷征召,官拜右拾遗。

纵观有唐一代,受朝廷征召而入仕的隐居之士不在少数,如大诗人李白在入朝任翰林供奉之前,就隐居在离长安不远的终南山,待诏入京。并且,唐代科举考试的录取率非常低,进士科和明经科加起来也不足百分之十,这就使得更多的人想要走“终南捷径”以求取功名,隐逸的风气也弥漫在整个社会上。

虽然王维可能并不是“真心”隐居,不过《归嵩山作》这首诗本身却恬淡清新,饶有情致,毫无雕琢的痕迹。诗的开头写道:“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带”是围绕的意思,“长薄”就是指绵延丛生的草木,“闲闲”是指往来自得的样子。

这两句诗的大意就是说:远离了喧嚣的尘世,在归隐嵩山的路上,诗人看到一汪清澈的河水围绕着繁盛的草木丛,遇到的车马也都悠哉悠哉地行驶在道路上。这两句诗开篇就以静态的景色和动态的车马来烘托出诗人心境的闲适舒缓,也奠定了全诗和缓的基调。

除了碧水树丛,诗人在归途中还看到了什么呢?接着,诗的三四句以拟人的手法写道:“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流水、暮禽本无人之情感,诗人却以情及物,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别有生趣。流水善解人意,一路相随。鸟儿在日暮时分,也都回巢休息了,就像诗人在宦海中疲于奔命,现在终于可以归隐山林,暂得安宁。

接下来,诗的五、六句仍写归途中的景色:“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荒城、古渡口、落日、秋山,短短两句四物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静谧而阔大的秋晚图。荒凉的古城、渡口和秋山静静相对,落日的余晖倾泻而下,洒满了古城、渡口,也为山峦披上了柔软的光衣。

“画家”王维目接这绝美的图景,早已沉醉其中。不知不觉,车马已行至隐居之所。“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巍峨的嵩山是如此的亲切,它张开“双手”将远归而来的王维纳入了怀抱,诗人那颗在尘世中疲倦已久的心也终于有了归所。诗的最后两句以“归来”呼应诗题,以“闭关”来表明自己的“隐居”之志,用语平易而流畅。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语平淡自然,意境澹泊悠远,在一幅幅静谧的图景中,诗人融入了自己闲适安详的心绪,情景交融,物我相通,创造出了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实为王维山水诗中的佳作。

“静读古诗文”原创出品

您的转发和点赞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