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自古以来就是清净之地,是一个宣扬众生平等的宗教,因此早期佛教中的僧侣是不学习武功的,只一心向佛,修身养性。但是佛教徒也是拥有世俗想法的人,他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寺院里,为了生存,他们无可避免的需要参加社会活动,与尘世的人接触,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就诞生了这样一群和尚中的“特种兵”——僧兵。
僧兵主要是指拥有武装组织的僧侣,经过官府允许,为国家作战的僧人武装团体。早期的习武僧侣称为武僧,他们只是单纯的练武强身,与国家和社会没有太大的联系,经过魏晋南北朝战乱后,武僧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地盘,开始为政府效命,逐渐形成僧兵这一武装力量,可以说武僧是僧兵的前身,僧兵是武僧逐渐发展直至完善的产物。
关于僧兵的形象,影视剧中多有体现:比如电视剧《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他虽然是和尚,但武艺高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曾经亲手打死了欺行霸市的郑屠户,而且还喜欢酒肉,动辄手中就抱着一只猪腿啃,喝的酩酊大醉。
另一个比较著名的就是《亮剑》中的魏和尚,他出身少林寺,练的一身好功夫,连李云龙都不是他的对手,而在二人乔装打扮奔赴“鸿门宴”的时候,和尚还憨憨的对李云龙说:“团长,俺也想吃肉,”让人忍俊不禁。这两人一个出身五台山,一个出身少林寺,而这两个佛寺都是僧兵的发源地。那么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特种兵”是从何时兴起的,他们又凭借着自己出众的能力,为国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一、僧兵“起义前夜”:佛教寺院“保卫战”
两晋王朝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异口同声的“差评”,不仅仅因为它是历史上唯一灭亡了两次的王朝,昏庸帝王层出不穷,是中华文明的倒退,更因为司马氏内部“八王之乱”的斗争,直接引发了“五胡乱华”的惨烈祸事,使汉族人民惨遭屠杀,整个中原地区沦陷长达三百多年。而僧兵也在这一时期建立了雏形。
佛教在南北朝的南朝时期广泛传播,受到战乱的影响,许多文人都对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疑问,转而相信佛教,以此来麻痹自己受到创伤的心灵。所谓上行下效,深受“五胡乱华”之苦的百姓们也开始相信佛教,并且出家做僧侣可以不入户籍,免除赋税,很多人就此遁入空门。
但是进去佛门之中,他们才发现曾经幻想的一切都成为了泡影:南朝寺院经济发达,上层僧侣拥有良田万顷和自己的庄园,身边有成千上万的奴仆伺候,靠皇帝的支持和收租放高利贷卫生,生活作风奢侈腐化。
而他们虽然进入了佛寺,却依然是最下等的奴隶,要做很多的苦役,和在家种地时被人欺辱并没有什么两样。与此同时,土地兼并的问题也愈发严重,大地主豪强们巧取豪夺,政府也有着苛刻的赋税制度,农民们不仅失去了土地,还要承担繁重的国家负担,因此他们与贫苦的僧侣一拍即合,各地由僧侣带头的起义屡见不鲜。
僧人昙标与羌人高阁“谋反”(《宋书》卷九十七《夷蛮传》)、益州刺史刘季边严愎酷狠,强行征发人丁五千服役,“土人始怀怨望”,“郡县多叛乱”。
这些记载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出僧侣领导农民起义的影子,其中就以北魏时期的“沙门”起义最为著名,而在北魏王朝中一共爆发了12次农民起义,其中有6次是由僧侣领导的。
二、僧兵兴起在北魏
北魏时期经过“沙门”起义,佛寺的地位开始提高,那些贫苦僧侣的地位也开始提高,比起那些只懂得依附皇帝恩惠的“蛀虫”,新一代的僧侣在武功上是很高强的,否则他们不会有能力领导“沙门”起义,僧兵制度也由此初具规模。
僧兵与皇家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史书记载:魏国孝武帝身边有一和和尚叫做负玺,经常提着刀跟随皇帝南征北战、住宿扎营,是孝武帝的“贴身保镖”,虽然他是一名和尚,但是如果没有出众的武功,孝武帝又怎么会留他在身边呢?北周武帝宇文邕宣布“朕即天下”,正式掌权后,开始了大规模的“灭佛”行动,将周国内的僧侣杀得几乎一干二净,于是一些侥幸活下来的僧侣为了维护佛教的地位去往北齐,而齐国之所以能接受他们,与他们的武艺超群有着莫大的关系。
三、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僧兵们的爱国之路
1.大唐王朝“联合创始人”:僧兵功不可没
由于隋炀帝杨广修建京杭大运河并三次亲征高句丽,导致隋朝的经济实力急剧下降,反对势力一拥而上,发动政变将隋炀帝杀死。此后由隋文帝杨坚结束的三百年的乱世又开始混乱起来,各种割据势力此起彼伏,其中以王世充和李渊的部队最为强大。王世充的部队进入了嵩山地区,在那里横行霸道,搞得百姓怨声载道。
于是嵩山少林寺的僧兵们在总教头昙宗的亲自率领下,凭借崇山峻岭的地理优势,与敌人进行了巧妙的游击战,利用敌人不熟悉地理环境的特点,各个击破,最终生擒了部队的头目,打退了王世充的军队,使嵩山重归平静,同时也削弱了王世充的力量,增加了李渊最终获胜的筹码。
后来,李渊的儿子秦王李世民为了表示感谢,亲自派上柱国去少林寺向僧兵们慰问,并会见了昙宗等首领,商量与他们共同攻打洛阳的事宜。而这一次昙宗则表现得更为勇猛,在嵩洛之战中,他和少林寺住持志操亲自率领十三名武僧,趁着月色摸到了王世充的大营,搞了一个突然袭击,打的王世充大军猝不及防,并且活捉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将他献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为了表扬少林寺僧兵的忠勇刚正,特意赏赐田地四十顷,让少林寺众人回去耕种。而嵩洛之战在民间更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美谈。可以说作为李渊最强对手的王世充,在经过这几次少林僧兵的打击后只能以退为进,作困兽犹斗之状。
2.宋代:僧兵从军、抵御外侮
宋代是一个“武力值”较弱的朝代,它所面对的敌人有强大的辽国、西夏、还有金国。“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英雄岳飞对那个朝代的无奈叹息,而和岳飞一样保家卫国的,还有宁折不弯的僧兵们。
史书记载:自北宋靖康之耻后,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俘虏到北方,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南宋王朝。这个时候的僧兵们不堪忍受亡国之恨,经常聚集在山上练武,并广泛招募乡间义士,唤起他们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抵御金国人的入侵。五台山的僧兵们一度进入军队,被称之为:“尊胜队”,可见在保家卫国面前,僧兵们的家国情感是非常高的。
在太原围城战役期间,五台山所有僧兵全部出动,拼死抵抗金人,虽然最终寡不敌众以失败告终,还让金人焚毁了佛寺,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屈服,他们将五台山抗击敌人的英勇事迹流传了下去,直到明代中期,五台山地区的僧人还在进行武术训练,为的就是强身健体,有朝一日一雪前耻。
3.明代:正德年间的“友公三奇”与嘉靖年间的抗倭保卫战
明代的僧兵已经凭借自己的能力,把自己和国家捆绑在了一起,如正德皇帝时期的三奇和尚,就是一个十分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三奇和尚作为少林寺僧兵,曾经跟随河南部队“班军”,驻守陕西,在陕西边境上,由于三奇和尚武功出众,特别能打,所以没有“捣乱分子”敢随意进入大明边境。
《明史·史记言传》记载:陕当贼冲,记言出私财募士,聘少室(少林)僧训练之。八年冬十月,流贼犯陕,记言御之,斩数十级,生擒二十余人。
虽然不能确定这些人是否是三奇和尚擒拿的,但是僧兵的骁勇善战,由此可见一斑,三奇和尚也因此被提拔为提调总兵。后来又远征云南,平定了少数民族的叛乱。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一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皇帝,而且非常喜欢带兵打仗,他曾经御驾亲征,封自己为大将军,指挥了与蒙古“小王子”的战争并亲自冲锋陷阵,斩杀敌人,这样的皇帝对于像三奇和尚这样勇猛的僧兵,自然是相见恨晚,所以三奇和尚不久又被提拔为云南总兵,更被敕命为“全国对手,教会武僧”,从此桃李满天下。
明代倭寇横行,经常在今天的浙江沿海地区登陆,烧杀抢掠,恶贯满盈,这种现象在嘉靖年间更是达到了高潮。“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这是著名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毕生心愿,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是一代抗倭名将,而僧兵的加入,也使沿海地区的百姓们同仇敌忾,与他们共同抗击倭寇。
杭州之战,天真、天池率领僧兵一战成名,首次参加抗击倭寇的战争就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僧兵们强大的战斗力。翁家巷之战中,月空和尚带领僧兵摆出长蛇之形的列阵,倭寇见此情形不敢上前,在作战的时候,又让骑兵稍稍绕到敌人的后方进行偷袭,这样敌人腹背受敌,很快就死伤殆尽,此战僧兵首领利用阵型阵法,将倭寇们忽悠的团团装,可谓是有勇有谋。
此外的白沙滩之战、叶谢镇、马家浜之战、六里桥之战,都重创了倭寇,使他们在短时间内不敢再来侵犯边境。虽然后来朝廷设立了专门负责海上防守的军制,不再用僧兵进行作战,但是僧兵的存在,是于国有功的,他们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捆绑在一起,让明朝的边患平稳了很多,他们英勇善战的能力,也威名远扬。
总结
作为和尚中的“特种兵”,僧兵兴起于乱世,带领农民起义,为贫苦百姓鸣不平,也为自己争取合理的利益,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的连在一起,抵御外侮、抗拒倭寇,虽然人们只是称他们为“和尚”,可他们却不是普通的和尚,僧兵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只要在国家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就永远值得被后人铭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