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的国外学者称:中国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携手并进,堪称世界奇迹。而这个奇迹,在嵩山地区得到了集中体现。这里有代表佛教的少林寺,代表儒教的嵩阳书院和代表道教的中岳庙,是三教同时聚集融合的地方。
行者团少林研学的第五天,侯宗原老师将带领行者们叩响中岳庙和嵩阳书院的大门,追忆中国儒教、道教文化千年辉煌。
中原道教中心——中岳庙
在去中岳庙的车上,宗原老师跟行者们介绍说:
中岳庙的兴起,得益于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垂青。武则天当年登基封禅仪式,便是在中岳庙举行的。
从此,中岳庙香火一直非常鼎盛,众多善男信女前来祈福。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两位大帝先后对中岳庙大肆修缮,整体布局仿造故宫而建,所以中岳庙又有“小故宫”的别称。
宗原老师还特别嘱咐:“中岳庙里有很多文物珍宝,比如几千年的古柏、宋代的铁人,以及道教文化遗迹,一会儿大家可以好好欣赏。”
(行者们在中岳庙大门前集体亮相)
进入中岳庙的大门,映入行者们眼帘的是一个硕大的院落,院落内古柏参天,盘根错节,给红墙碧瓦的古庙平添了几分庄严和肃穆。
古柏
这些古柏大都从汉代生长至今,有着两三千年的历史。古柏根部的树瘤盘根交错,宛如沧桑老人布满皱纹的大手。
经过千年风雨侵蚀,古柏的枝干已扭曲变形。令行者们感动的是,在它饱经风霜的躯干之上,依然有新枝在发芽,枝丫苍劲有力,彰显出生命的力量。
门前大树
一边赞叹古柏顽强的生命力,行者们一边信步来到了嵩圣门,看到院落的东面不少游人聚集在四个二米多高的铁人旁,这就是著名的中岳“镇山之宝”宋代铁人吗?
宗原老师介绍说这四个铁人是我国现存体型最大,保持最好的铸造珍品,非常神奇的是,经过千年的风吹日晒,竟没有一点生锈的痕迹,可见当时北宋铸铁工艺的精湛。
“镇山之宝”宋代铁人
宗原老师将手搭在其中一个铁人的手臂上,笑着跟行者们说:“当地人奉这四个铁人为保护神,说能包治百病,身上哪里不舒服,摸铁人同样位置病就会好。”
四个铁人护着的亭子叫作神库,里面供奉着各路神像,是游人进庙之后的第一个拜祭之处,宗原老师也领着行者们虔诚烧香拜神。
敬香
走不多远,行者们看到一座宏伟的城楼,上写“中岳庙”四个大字,宗原老师说这个城楼名叫天中阁,仿造天安门建造。天安门有五个门洞,中天阁为三个门洞,因为不能逾制。
中天阁的红墙虽然已经有些斑驳,但看上去仍气势磅礴,可以想见当年的盛况。
中岳庙
正在这时,一群鸽子从城楼上空盘旋而过,老葛赶紧用镜头拍了下来:蓝天、红楼、鸽子,给人一种穿越历史时空的错觉,不知道前朝古人,是否也见过这一幕?
在中天阁前,有一座八角重檐亭,此亭名叫遥参亭,是过往旅人拜谒岳神的场所,亭檐下面雕刻着流传千年的戏曲故事。
行者团以天中阁、遥参亭为背景,拍摄了不少研学写真,在厚重的历史空间留下自己的倩影。
合影1
合影2
合影3
合影4
一上午,行者们徜徉在中岳庙营造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道场、石狮,精美的华表,古意盎然的道宫,无不向行者们展示着当年道教的恢宏。
景色
大家时而驻足聆听,时而仔细观赏,岳庙中每一处景观都散发着历史的芬芳,让行者们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最早儒家传播地——嵩阳书院
中午稍作休息,行者们继续下午的研学旅程,前往久负盛名的嵩阳书院参观。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书院在古时候是什么样的地位?可以理解为古时的私立大学。
宗原老师说,书院分官方和私立两种,官方的书院,主要为皇室编书、校书以及皇家藏书等;而私立的书院,则是以当时社会上有名的大儒家为首,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亦是彼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行者们来到嵩阳书院门口,只见在青葱翠绿的古柏映衬下,书院古朴雅致的书香气韵扑面而来。
书院
行者们一边游览,一边听宗原老师介绍:嵩阳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宋代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司马光、范仲淹曾在嵩阳书院讲学,而且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的一部分是在嵩阳书院撰写的。
(圣贤们的铜像)
现在书院的建筑格局是明清时的布局,依着中轴线分布,由南向北依次排开,有讲堂、先圣殿及藏书楼等,一共间,错落雅致,富有韵味。
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
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
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
乾隆十五年,清高宗弘历游嵩阳书院时曾赋诗以赞其浓厚的文化意蕴。
内景
牌坊
而让行者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矗立于书院中的将军树。
古树
相传这是西汉汉武帝游览嵩阳书院时,看到柏树如此高大威猛,便命名为将军树。据一位林学专家测算过,将军树乃原始森林的遗种,距今有四千年上下。
行者们驻足仰望这庞大的生命之树,时有山风吹过,树叶随风而动,沙沙作响,仿佛在向行者展示它的勃勃生机。
行者从零开始感叹:树干的沧桑和树叶的茂盛形成一种别样的观赏感,几千年的悠长历史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来,大家一起在将军树前合影留念吧,把千年的时光定格在画面中。
古树前的合影
另一处吸引行者们的则是大唐碑。
大唐碑
大唐碑的全称是“大唐嵩阳观纪圣德应以颂碑”,是唐天宝年间所刻立,石碑有九米多高,重量八十多吨,雄壮威严。
碑文用隶书雕刻,笔法刚柔适中,共一千零七十八个字,讲述的是嵩阳观道士为唐玄宗联单的故事。行者们细细欣赏着这块历史与文化共同诠释的艺术珍品,内心赞叹不已。除了大唐碑,嵩阳书院还林立着各个朝代所留下来的石碑,印证着书院一路走来的历史足迹。
在北魏时期,书院名为佛教的嵩阳寺,到了隋唐变成了道教的嵩阳观、奉天宫,而时至宋代则成了二程讲学的嵩阳书院。
佛、道、儒三教合流的历史在这里真切地上演,一块块石碑就是活的标本,见证着三教相互影响,相互升华的过程。
古碑、翠竹、石砖、书房....嵩阳书院一步一景,阳光洒落,树影斑驳。行者们在此间享受着难得的慢时光,细品古人的诗情画意、闲庭花开。
欢喜之余,甚至想翩翩起舞,随行的摄影师赶紧记录下这些珍贵的镜头。
“身体很累,但头脑清明,心情愉悦而充实。”行者们今天的身心灵研学之旅,完美地告一段落。
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
研学之旅和普通旅游的区别,在于深度和见识。研学之旅,需要放空身心,时刻保持一种积极汲取、勤于思索的心态。
转眼,为期6天的掐指一算行者团少林研学之旅,到今天即将接近尾声。
一路行来,行者们享受着充满惊喜的每一天,体验禅、武、儒、道的奥妙,如同海绵般吸收新知识,智慧在交流、碰撞、融合,飞升于日常生活之外。
明天是少林研学之旅的最后一天,宗原老师为行者们安排了怎样的收官旅程?行者们又将会有怎样的收获,哪些不一样的感悟呢?
答案我们下文揭晓,敬请期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