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之一

△嵩高为中岳,在颍川阳城县西北。

《春秋说题辞》曰:阴含阳,故石凝为山。《国语》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尔雅》曰:山大而高曰嵩。合而言之为嵩高,分而名之为二室,西南为少室,东北为太室。《嵩高山记》曰:山下岩中有一石室,云有自然经书,自然饮食。又云:山有玉女台,言汉武帝见三仙玉女,因以名台。

嵩高为中岳,嵩山,古称“外方”,夏、商称“崇高”、“嵩高”。《诗经·大雅·嵩高》:“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甫、申,都是嵩高岳神之子,后来发展为嵩高脚下的两个民族部落。嵩高后来被称为“太室”,或“中岳嵩山”,称为神山,为历代帝王所祭祀。[1]

颍川阳城县,阳城县故城,位于登封告成乡告成村东北,为战国、汉遗存,城址平面呈长斤形,南北长米,东西宽米.现存北坦残长约米,残高2-8米,其它三面尚存墙基。城垣夯筑,夯层厚6-9厘米,夯窝径3-4厘米.-年发掘发现大型建筑遗迹、陶水管道、蓄水池等,出土大量板,筒瓦及陶罐,盆,豆,碗等残片,有些豆盘内和柄上印有“阳城仓器”戳记,多件筒瓦上有“阳城”二字的长方戳记.据文献记载,为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之“阳城”,汉时为重要冶铁处所。(见《文物》,年第12期,《中原文物》年第2期)。[2]

《春秋说题辞》,系《春秋纬》篇目,为汉代混合神学附会推衍《春秋》经义之书。原篇隋炀帝时禁毁、清赵在翰有《七纬》辑本。[3]

《春秋说题辞》云:“阴含阳,故石凝为山”,张善文、黄寿祺等解读艮二阴含一阳,即石凝为山之象也。其下却藏有大量阴气,如重山峻岭,草木兴旺,是为阴之滋养,故《春秋说题辞》又云:“山之为言宣也,含泽布气调五神也。上为阴,二阳蓄其下,象征泽为阴湿之所。宋衷云:“阴在上,令下湿,故为泽。”其说是也。其下却藏有大量阳气,如茫茫沼泽,水居泽面,热气却蓄于泽下。当然,由于时代久远,上述对古人取象依据的说明,只能是一种推测。应当指出,古人在“观”与“取”的思维过程中,其认识受着时代的局限,他们只能以朴素唯物观为思维基础,从直感出发,因此,有些认识在今天看来是缺乏科学性的,比如“阳气上聚为天”、“阴气下凝为地”这种天体观,显然是相当幼稚,那么,“取象”的客观依据(即使无法精确地了解到),抑或在当时就兼有某些牵强与臆测的因素,则除了说明古代的朴素唯物观不可避免地渗杂着唯心的成份之外,是不足为奇的[4]。

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段玉裁则认为“嵩、崧”二字都是“崇”字的后起异体字,他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大雅》“崧高维岳”。《释山》、《毛传》皆曰“山大而高曰崧”。《孔子闲居》引《诗》“崧”作“嵩”。《释名》作“山大而高曰嵩”。崧、嵩二形皆卽崇之异体。韦注《国语》云:“古通用崇字。”《诗序》曰“崇丘、万物得极其高大也。”此崇之故训也。[5]

山,土之聚也,按《国语·周语下》记载:“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日:“不可。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塘污庳,以钟其美。是故聚不弛崩,而物有所归;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越。”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导”即疏导畅通意。这样一种认识的获得很可能包括了对“气”的感性直观。气,氤氲变化,周流于六虚之间。天地阴阳之气如果不通畅,便会发生自然灾害。关于这一点,伯阳父关于地震的论述也有清晰的表达。不仅自然之气是如此,生命之气也即人体中的血气也是如此。血气畅通,则身心健康;若有所壅蔽,则生疾矣[6]。

姚炳祺认为:山字的内在涵义(人文内涵),是由声训“宣也”表达。宣者宣泄之意,谓“山出云雨,所以宣地气”(《系传》),滋生万物,而出财用。此与《释名》:“山,产也,产生物也”同意,亦与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及谶纬有关联,如《艺文类聚》引《春秋说题辞》曰:“阴含阳故石凝为山,山之为言宣也,含泽布气,调五行也”。同时与我们的祖先对天文地理的认知特点亦有渊源关系,如汉·张衡《灵宪》曰:“地有山岳,以宣其气,精钟为星,星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跱,各有所属”。山之宣气,不但滋生万物,而且上升至天,即可精(精气)钟(凝聚)为星。把天和人有机地联系起来看,所谓“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归宿点,基于此,把天和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看,则是中国传统的天文地理观。这些深一层的人文思想,细心者,从“山,宣也”这一声训中,多少也可以领略到一点[7]。

合而言之为嵩高,分而名之为二室,嵩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嵩山为两座山的总称。对于“室”字的解释,戴延之在《西征记》中说:“谓之室者,以其下各有石室焉。”另外,潘岳《关中记》曰:“嵩高山石室十余孔,有石床、池水、食饮之具。道士多游之,可以避世。”所以,杨超等认为嵩山为汉之前仙道人物活动或者后来道士们的修炼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场所。[8]

少室(山),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为嵩山的组成部分。东距太室山约10千米。主峰玉寨山,海拔米。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旧以传授少林派拳术著称。还有初祖庵、达摩洞、塔林;南麓有清凉寺、莲花寺等[9]。少室山,因山中有石室而得名,北魏孝文帝在此建少林寺,又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曾在此面壁坐禅多年,因而著称于世。《祖堂集》卷二,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化道无为。九年少室,六叶宗师。”《碧岩录》卷一,第一则:“直归少室峰前坐,梁主休言更去招。”《密庵语录》:“月生一,无角铁牛眠少室。”[10]

太室(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为嵩山之东部。《汉书·武帝纪》:元封元年(前),“亲登嵩高。……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注:韦昭曰,“嵩高山有太室、少室之山,山有石,故以名云”。[11]吕宏军、郑凯文等认为周人把自己所崇拜的处于中土的嵩山称作嵩、岳、天室或者太室,也就是“天”,认为天神都居住在这些高山峻岭当中[12]。

玉女台,按《太平寰宇记》在登封县东四十五里。《舆地纪胜》:玉女台在大剑山绝顶上,峭壁万仞。下瞰古道,行人如蚁。世传玉女于此炼丹,轻举台上,圆围数丈,草不滋生。又有小石刻云:玉女炼丹之所。[13]

[1]耿直:气势雄伟的中岳庙,中国道教.,(04)

[2]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第20页。

[3]来源:《资治通鉴大辞典·下编》

[4]张善文、黄寿祺“观物取象”是艺术思维的滥觞——读《周易》,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摘自期刊科教文汇(中旬刊)为嵩县正音——兼谈一类会意字的异体问题

[6]吾淳著,中国哲学的起源前诸子时期观念、概念、思想的发生发展与成型的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06,第页

[7]姚炳祺:《说文》声训五则,学术研究

[8]杨超:浅议汉以前嵩山仙道人物及宫观建设,《河南科技学院学报》年第7期P42-49页

[9]《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

[10]来源:《禅宗大词典》

[1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12]吕宏军、郑凯文:中岳庙建置疑案考中原文物

[13](明)解缙原著;刘凯主编,永乐大典精华本第2册图文珍藏版,线装书局,.01,第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