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岳
“五岳归来不看山”
《论语·雍也》中说:“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中国有很多名山,而人们能想起的必定有“中国五岳”。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俗语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劈地摩天,气冠群伦,千百年来,皇帝在这里祭祀,僧人道士在这里修行念经,善男信女在这里烧香许愿,名人雅客也在这里赋诗作画,“五岳”留下了中国人太多的足迹……
今日,我们一起再来看看“五岳”,体验“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
泰山安,四海皆安
泰山,居于东方齐鲁之地,东望黄海,西临黄河,前瞻孔子故里曲阜,背靠泉城济南。素有“五岳独尊”、“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誉。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上泰山绝顶俯瞰,天地一览无余。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民间传说天地间的灵气几乎都凝聚在泰山石中,泰山石能驱邪挡煞。攀登泰山,人人不忘带一块泰山石回家。作为镇宅之宝,只有泰山石才敢当此任。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生命之沉重比喻泰山,足见泰山在古人心中的分量。
泰山具有极其美丽壮观的风景,但其最神圣之处在于包容天下,佛道儒三教在此共存共荣。其实,人生也应如此,正如南怀瑾所言:“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纵然凡人小如蝼蚁,一览泰山的磅礴气势,也会不禁生出鸿鹄大志。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衡山,又名南岳、南山,为中国“五岳”之一,地临湘水之滨,衡山所对的是二十八星宿的轸星之翼,轸星旁有颗“长沙星”,主管众生寿命,故衡山又名寿岳,“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中的“南山”就是衡山。
衡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佛教圣地,环山有寺、庙、庵、观多处。衡山是上古时期君王唐尧、虞舜巡疆狩猎祭祀社稷,夏禹杀马祭天地求治洪方法之地。衡山山神是民间崇拜的火神祝融,他被黄帝委任镇守衡山,教民用火,化育万物,死后葬于衡山赤帝峰,他曾住过的最高峰,大家叫做祝融峰,在祝融峰顶上,百姓们修建了一座祝融殿,尊他为南岳圣帝,纪念他的功德。
祝融峰是衡山的最高峰,是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处,黄庭坚诗云:“万丈祝融插紫霄,路当穷处架仙桥。上观碧落星辰近,下视红尘世界遥。”
回雁峰,八百里衡山七十二峰之首,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待来年春暖而归。王勃《滕王阁序》言:“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除了“火神祝融”,衡山还有禅宗七祖怀让磨镜传法的故事:信仰北宗的和尚马道一来挑衅,怀让的应对之策是在石头上磨砖,磨了整整七天。马道一坐不住了,问:“你磨砖做什么呢?”答:“磨砖作镜。”问:“磨砖怎么能成镜?”答:“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只要心中有佛,我心即佛。”马道一顿悟,立即拜怀让为师。
衡山与禅宗的结缘,使得衡山颇具禅意。衡山行,也是一趟禅修之旅。放下杂念,听梵音入耳,观万物变化,禅已入心。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
唐·李白
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
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
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
江上送行无白璧,临歧惆怅若为分。
在南岳山巅可以看见南极老人星,风吹雪花飞落洞庭,有一种空灵、清远的曼妙。
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夏之根”
华山位于陕西渭南华阴市,南接秦岭,北瞰黄渭。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华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大家熟知的沉香劈华山救母就是其中一例。
唐代张乔写华山:“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华山险峻,如倚天剑削成一般,“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的名声自古流传。
华山之险,方能成就江湖的快意恩仇。金庸笔下的华山论剑,倾倒多少武侠迷?东邪黄药师一曲碧海潮生,摄人心魄;西毒欧阳锋蟾蜍飞天,蓄势待发;南帝段皇爷一阳神指,点破苍穹;北丐洪七公降龙十八掌,刚柔并济;中神通王重阳先天妙法,深不可测。
因金庸一支笔,华山俨然成为侠的化身。其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只要有一颗侠肝义胆,仗义出手,扶危济困,人间的浩然正气就会长存在。
西峰为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巅有巨石形状好似莲花瓣,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宋名隐士陈抟登华山西峰,见云雾缥缈,置身其中若入仙乡神府,万种俗念,一扫而空,不禁发出“寄言嘉遁客,此处是仙乡”的感慨。
华山雄伟奇险,山势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山上的观、院、亭、阁、皆依山势而建,一山飞峙,恰似空中楼阁,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山峰秀丽,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涧的水帘瀑布,更是妙趣横生。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举目环视,看见群山起伏,苍苍莽莽,黄河渭水如丝如缕,尽收眼底,使人真正领略华山高峻雄伟的博大气势,给人如临天界、如履浮云之感。
咏华山
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仿佛近在眼前,山腰云雾缭绕。
北国万山之宗主
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恒山绵延五百里,横跨塞外,气势雄伟壮阔,被誉为北国万山之宗主,也有“人天北柱”、“绝塞名山”、“道教第五洞天”之美誉。
关于恒山的传说亦有很多,《太平广记》谓张果老于隋唐间隐居恒山,有长生秘术,年寿数百,“常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重叠之,其厚如纸,置於巾箱中,乘则以水巽之,还成驴矣。”时玄宗召见,演示仙家变幻之术,不可穷纪。玄宗誉为“迹先高尚,心入妙冥”,并赐号“通玄先生”。后归恒山,终老山中。恒山果老岭是后人为纪念他而题名,在一块光滑的陡石坡,有几个非常明显的酷似驴蹄印和人脚印,传说是张果老骑毛驴由此登天时留下的。
“山川缭绕苍寞外,殿宇参差碧落中”,恒山悬空寺,年来悬于峭壁间,下临深渊,选址之险,建筑之奇,结构之巧,堪称世界一绝。
恒山自古即为“中原锁钥”、“华夷之限”,以其群峰连绵、横亘塞上的独特军事价值,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有十三个皇帝亲自带兵在这一带打过仗,许多著名将领,如战国的李牧,秦朝的蒙恬,两汉的周勃、卫青、霍去病、李广,唐朝的尉迟恭、薛仁贵,宋辽时的杨家将、肖太后,明代的徐达、常遇春等,都曾在恒山脚下纵横驰骋,留下了众多的征战故事和文化遗存。清顺治年间编纂《恒岳志》的张存德说恒山:“都之南,以肩臂扼边疆,都之北,以嗌吭制中原,形势甲天下,真常山蛇矣”;战国名士张仪讲:“恒山之险,可折天下脊”。
恒山,林海松涛、古庙奇阁、道佛仙踪、怪石幽洞,景色格外壮丽,春来山桃烂漫、姹紫嫣红;夏至松涛阵阵,云蒸霞蔚;秋到天高云淡,层林尽染;冬临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古今游人登临,每每流连忘返。
北岳庙
唐·贾岛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
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
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青山无墨天作画,美景不言自为诗”,恒山雄浑气象,引人赞叹。
嵩高惟岳,峻极于天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市,北瞰黄河、洛水,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东临郑州,是佛教禅宗发源地和道教圣地,也是儒家文化影响很大的地方,文化底蕴深厚,《诗经》赞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
嵩山是佛教名山,佛教文化丰富而灿烂。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少林寺则被称为禅宗祖庭。禅宗祖师达摩在嵩山一石洞面壁九年,当他离开时,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留下了他面壁时的姿态,衣褶隐约可见,就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嵩山也是道教名山,中岳庙,道教圣地之一,有“道教第六小洞天”之称,崇福宫,不但是名儒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道学方士栖身传教之所。
嵩山少林寺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称。
嵩山还是儒家文化影响很大的地方,位于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与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洛中送冀处士东游
唐·杜牧
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
往事不可问,天地空悠悠。
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
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丘。
人生一世内,何必多悲愁。
古今多少事都已随风逝去,嵩山依旧岿然,洛水依旧东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