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汪曾祺

我也劝大家眼界不要太窄,哪儿哪儿都要去看看,不管是东北还是海南,比如你在不同的地方,你会随时刷新你自己的认知,整天待在家里的人是不会知道南方人叫姥姥是外婆的。

一直以为自己是纯正的北方人,因为我们吃小麦磨成的面粉,因为我们穿秋裤和棉袄,因为我们有白雪冰溜儿,因为我们的城市会集体供暖······

去广东和江浙一带,处处透露着自己北方人的豪爽和粗鲁,具体表现在点菜要辣的,喝酒要白的,吃个早餐都要大碗加料的,面对穿着精致说话温柔的南方人,微微一笑拍胸脯”把你们这儿最烈的酒拿出来“,确实享受周围赞赏和钦佩的目光,于是更加得意。

但是,哥也有栽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喝酒。

去黑龙江,接待我们的是一位颇为豪爽的地接导游,彪悍的东北老娘们儿确实能说,一路嘴巴不闲着,从黑龙江古今中外典故历史景点地域到国计民生房价工作到孩子上学母女情深滔滔不绝。讲的倒是挺热情,问题是,她一口一个“你们南方人”,“你们南方人”······,让我对自己的中国地理知识深深的产生了怀疑。

难道不是以秦岭淮河为界吗?后来实在忍不住了,插了句话“我们河南也是北方”,说完自己都有点不自信了,可不是么,到漠河转一圈,可不全中国人在人家眼里都是南方人么!

今天是元宵节,但我素来是不喜欢吃汤圆的。就像八月十五我不喜欢吃月饼一样,甜的糕饼一类的东西似乎从来都没有过想法和食欲。

而且我相信大部分人,或者说大部分俗人都跟我有着一样的毛病,都喜欢吃香的喝辣的。

但是人总是会变的,而且每个人总是会随着不同的环境变化和年龄增长而变化的。比如,你有了个女儿,她喜欢吃什么,那你就得吃什么,饿着还不成,还得陪着一起吃。

今天闺女说她的一个好朋友会唱歌,但为什么“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我说大概作者家里有地暖或者有集中供暖吧,而那个南方的朋友应该是得了白内障之类的眼病吧。闺女白了我一眼,接着问,那我们是南方还是北方?我斩钉截铁的说是北方。又问,那南方的人今天会不会吃汤圆?

我觉得南方人必定是喜欢这种糯米包裹,里面甜甜的东西,非常符合南方人的饮食特点。况且又能盛出来一碗带甜味的汤,不就和广东人说的糖水差不多么?

然而在叫法上,确实是不同的。按照官方的说法,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人叫这圆圆的东西才叫“汤圆”,而北方人的正统称呼应该是元宵。所以说,我们北方人年年过元宵节,确实吃的是元宵。

纠结于名字,确实没什么意思。但从这做法和味道上轻易就能显现出来南北差异。

南方的汤圆是“包”出来的。像包饺子,糯米团片,加馅儿,边转边收口,就成汤圆了,所以表皮颇为光滑;

北方的元宵是“滚”出来的。把做好的馅儿团成小球儿,笸箩里面盛干的黏米面,来回筛,中间需要喷点水增加黏性,像滚雪球一样,馅儿做的球儿越滚越大,就成了元宵。相对来讲,表面会有些许的扑粉,有点磨砂的感觉。

南方的汤圆,基本上都是以甜味馅儿为主,相对比较单一;而北方的元宵,兼容并蓄,酸甜辣咸,什么馅儿都敢往里装,最有名的的莫过于和“五仁月饼”齐名的五仁馅儿汤圆了。

然而,真要陪着闺女吃元宵,我们家只吃,黑芝麻馅儿。

煮的时候,不能放太多水,否则汤水寡淡;煮得不能太久,烂了就只能吃元宵糊糊了。煮好的元宵盛出来,浑圆雪白,在汤里若隐若现,调羹盛出一个,不说果冻一样晃晃悠悠吧,最起码也得是动而不散,转而不破。咬一口,切记要小口噙住边,小口咬下,要不里面煮熟的馅儿一准儿烫您一嘴泡。相声段子里就有一出,说某著名相声演员,就喜欢吃烫的,元宵节吃汤圆也是囫囵个儿吞,结果烫了喉咙得了病,咽喉癌去世了。且真且假不考究,正经医生说确实是常吃过烫的食物不好。

别的不说,芝麻馅儿的吃在嘴里,甜味儿没那么腻,带着芝麻香的味道,看着闺女吧唧吧唧吃着元宵,不时嘟起小嘴吸溜一口汤。恍然觉得,团圆和甜蜜似乎也是近义词,这时候的甜,果然是发自内心的甜。

以前的人们没有什么太多的娱乐项目,于是传统的民俗就显得很珍贵,那时候市里年年放河灯,放烟火,还有灯展和花车,也曾有在嵩山桥上大声呼朋唤友,对着信号不好的手机大喊”蒿山桥,我就在蒿山桥“的玩笑典故,此一时彼一时,如今不准放烟花,不准放孔明灯,不准放河灯。除了看过的才会怀念,而从未见过的孩子,似乎节日里,家人陪着,逛逛公园里的灯展,吃一顿特定节日特定的美食,好像也是不错的元宵。

对了,元宵节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年俗,过了元宵节,该上班的上班,不想上学的也开学了,恭祝元宵快乐,和美团圆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