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它是提升中小学生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日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较强的提升作用。
郑州市二七区汝河路小学朱春平
朱春平是郑州市二七区汝河路小学教师,中国科技辅导员协会会员、郑州市科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郑州市十佳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郑州师范学院外聘教师,是年“感动二七人物”。40年来,朱春平一直工作在郑州市二七区教育教学第一线,从事小学科学(自然)教育,在科学知识传授、科学思维启发、科学素养传递、科学教具研制等方面贡献自我。其中,由他组织研发的走进自然·探索未知系列课程之《寻找五代同堂嵩山石》研学实践课程,获得郑州市教育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等奖。为进一步了解郑州市二七区汝河路小学《寻找五代同堂嵩山石》研学活动课程,新浪河南教育频道来到郑州市二七区汝河路小学,采访了学校课题主持人朱春平老师。
寻找五代同堂嵩山石研学课程的设计背景
《寻找五代同堂嵩山石》课程源起于年7月,朱老师同地质专家一行进行了嵩山地质的考察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朱春平深刻感受到实地探寻自然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科学启发,这对于一直从事科学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科学意识的发现和培养的朱春平老师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教学突破口。因此朱春平老师设计了《寻找五代同堂嵩山石》课程,此课程共分为出发前准备、研学英语、历史文化、寻访“五代同堂嵩山石”、水文地质、寻找未知、建立自己的小博物馆和研学活动评价等,旨在让学生也能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了解嵩山的文化历史、嵩山石的种类和变迁以及水文地质,形成看山先看石,无石不成山的探究意识,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地质专家为研学团队介绍岩石
研学准备我能行
《寻找五代同堂嵩山石》课程给学生提供了解探索嵩山厚重历史、地质地貌、昆虫和植物等多方面活动的舞台,发掘学生在各个维度的“发光点”,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的发光发热,保持初心,成长成才。
在开始嵩山研学前,学生先需要做研学和安全知识储备,通过网上搜集了解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相关资料。其次,学生根据情况自己适当配备标本盒、放大镜、小镊子、地质锤等工具材料。最后,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获得的知识储备来向地质专家教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确定自己想在本次的研学旅行课程中解决哪些问题,获得什么。
研学旅行进行时
前往嵩山地质公园的路程中,学生跟随老师学习与研学主题相关的英语词汇,如嵩山、岩石、植物、水库等,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在嵩山地质公园,了解登封的厚重历史文化,探寻启母石的美丽传说,分享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聆听专家的讲解;通过观察发现岩石的特点,聆听地质专家的讲解,探索岩石的经历和发生变化的原因;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具有代表性的岩石标本,详细地记录相关信息,制作标本身份证;水文地质研学,探寻少林水库,在地质专家的讲解下,了解什么样的条件下适合建立水库以及少林水库地质符合的条件……
制作岩石标本
嵩山不仅是世界地质公园,也是动、植物的乐园。学生们在这里发现了很多平时未见过的昆虫和植物,积极地向老师和专家寻求答案。
建立自然博物馆
学生研学之后在教室、自己的房间里,建立属于自己的自然博物馆,更好地贴近自然、了解自然、探索自然。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有幸参观朱老师的自然博物馆,朱老师谈道:“有些是自己在研学的过程中收集的,有的是自己在工地里找到的,还有很多是学生找到的,我们把它放在博物馆的,现在学生在外游玩都会有意识地去寻找可以放在自然博物馆的事物”。我们还在自然博物馆看到几个被刷的得很干净的扇贝、鲍鱼壳,感受到了研学旅行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学生已开始产生科学意识,并对身边事物产生了科学观察的兴趣。
研学旅行有利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老师是搭建舞台的人,也是舞台的背景,学生是在舞台上展示自我的人。在研学的过程中朱春平老师会放大学生的优点,发现他们的潜能。朱老师和地质专家在研学旅行中会善于发现存在学生具备优秀的科学意识,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让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着科学热情。朱老师提到“在教室很难培养出科学家”,但是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喜欢热爱以及擅长的关键点,因材施教,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朱老师为新浪河南教育频道工作人员讲解岩石标本
朱春平老师提到一位学生对昆虫非常热爱,在研学的过程中他总是能够比别人容易发现昆虫的所在,他的压岁钱多用来购买昆虫类书籍,也经常借阅老师的书籍。此外在研学的过程还有一位学生在安全药品等方面考虑得非常全面,准备的物品也比较充分,在路途中总是会耐心照顾同伴,有学生擦伤的时候会细心地给他人处理伤口,这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易发现的细节。
打造高品质的研学旅行
打造高品质的研学旅行是朱春平老师的一个目标,朱老师结合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将朱熹理学的“格物致知”、王阳明的“心学”和研学旅行联系起来,“心中有物格其理,心中无物寻未知”;提出了研学旅行的三部曲,也是研学旅行的三个层面:爱旅之人知其学(旅行)、知学之人会其研(学行)、会研之人懂其理(研行),一切都在行中。朱老师的研学团队里有地质专家、植物专家、昆虫专家、化学科学专家、气象观测专家、优秀科学老师,他希望将来他的学生里有这些带“家”字的人。
朱老师拍摄的植物和昆虫照片
后记
我的老师是个科学迷
非常有幸在朱老师这里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神奇伟大的科学课堂,在和朱老师的交流沟通中,深切感受到朱老师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呵护的重视。朱老师谈到传统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区别,他认为传统教育会教给你飞蛾扑火的词汇释义和故事,但是科学教育是探究飞蛾为什么扑火?她的眼睛不怕火光的照射吗?最终通过探究飞蛾的眼睛构造,创造出仿生科技。
朱老师在日常的生活也始终保持着一颗发现科学的眼睛,在研学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未知的昆虫幼虫,寻找了七年的答案,会到工地上去找一些石头,学校里面的花鸟树虫、自己养的金鱼,都有他独特的科学故事。老师这双发现科学的眼睛,去发现不一样,也想培养学生拥有发现科学的眼睛和意识,希望学生更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