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白癜风有效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4784133.html

完成了《天下中国》的游学之旅,回家已二日有余,许多事需要处理,但脑海中此次游学旅行的信息不停地蹦跶出来。索性在周日的清晨,于晨雾林海间,抽丝剥茧般梳理我的体会与心得,算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

开营讲座

游学开营第一课,导师问,什么是历史?

百度一下,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活动进程的学科,是对过去事件和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需要不断地去发现、传承和扩展。

如果历史是需要不断的验证和发展,那么历史游学又该是什么呢?

游,首先应该是在行走中去体会,但《天下中国》的游学之旅是从二里头夏都遗址开始一直到北宋嵩阳书院结束,跨越近三千年。三千年的星移斗转、王朝兴替,历史还能留下些什么?

当可供凭吊历史的故地早已物换星移,学又该如何开展?又如何与历史重建联结?

幸甚,在《天下中国》八天中,以上疑问一一化解。

汉魏洛阳城满眼是刚刚收割过的麦田

二里头,最初的中国

游学之旅的第一站:二里头遗址。在考古领队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初步了解了二里头的发掘过程和考古进展。二里头遗址里出土的绿松石龙、绿松石牌饰、青铜爵、青铜鼎等文物是这块土地上广域王权存在的具体见证。赵老师笑容质朴,当我们问起挖掘进度,他说:考古是几代人上百年的事,是边发掘边保护。我们不能自大,要给能力更优秀的后人多留空间。

一份年北大历史系的考古报告打动了我,文字干净,陈述克制。而我同时感叹,前后超过六十年,一代代新中国考古人严谨求真、不计个人得失的专业精神。他们是中国考古百年求真之路,扎实的铺路人。

“第一王朝”展厅入口仿佛一条时光隧道

导师说,就目前的发现而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格局,发端于二里头,这里被称为最初的中国。究竟是不是“夏”,无需纠结。

当我们不再纠结于二里头是不是“夏”,是不是夏都时,考古发现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文化丰碑早已于年前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青铜礼器、玉器和规范的宫城路网,以及带有古老符号的陶片,对于后世中国的影响,在我们后面的游学旅行中将被反复印证到、触碰到并感受到。

青铜爵(二里头博物馆藏)

奠基,宅兹中国

学史难在能通。要串联起历史的雪泥鸿爪,需要在历史观下的系统梳理和思辨。导师的四场讲座很难得地起到了串联和启发的作用。

游学第三讲《宅兹中国》

《宅兹中国》的讲座之后,我们来到河南博物院和洛阳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莲鹤方壶

河南博物院有中原历史的丰厚积淀,是首批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博物馆,馆藏之丰富,布展之专业,是国内博物馆的翘楚。我们在曹教授的引导下参观“泱泱华夏,择中建都”基本陈列,从三代到春秋战国的部分。

洛阳博物馆“河洛文明”展的入口

而洛阳博物馆亦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其馆藏甚至超越一些省博。如“河洛文明”展的前言:河洛文明是中国文明的象征。“崤函有帝王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从偃师到涧河两岸不足3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毫、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五大都城遗址,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属罕见。也如司马光所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之后来到了本次游学旅行的一个高潮部分。导师做了很多知识铺垫,但当身临其境,却分明感受到所有的描述都未能穷尽一二,这就是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城范围内,最早的营建始于西周,城址自周代一直沿用到北朝,约年。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星移斗转,如今的汉魏洛阳故城,只留下一些城墙、地基或者夯土痕迹,但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汉魏洛阳城航拍

这里耸立过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太极殿,第一条中轴线,开启了都城布局的新时代,其所蕴含的设计思想、所确立的宫室制度,为后世典范。

郭老师在为我们讲解太极殿的发掘

遗迹依稀,我们沿着当年的铜驼街一路往北,进阊阖门,过三道宫门来到太极殿。走过千年的岁月,来到历史的现场。

严丝合缝的曹魏地砖,可能出自“工程兵”之手。

太极殿旁,曹魏时代的铺砖尚在,尺寸匀称,水利管道隐蔽、工程扎实;听郭老师介绍,已发掘部分不及整个遗址的1%,未发掘部分要留给后来人。

古城一角,专门有个城墙剖面展厅。历代夯土清晰可辨,东周、秦汉、魏晋到北魏的垒积,条纹清晰,分明是凝固了的时间。

东周、秦汉、曹魏、北魏,历史在城墙上一层层累。

站在旧城墙之上,惊讶的发现城内地面低于城外数米,那是从邙山冲击而下的泥土。被挡在了城墙之外,堆积了上千年。

那一刻,沃野千里,风嘶云动,城池默然。故城时光,一眼千年。

站在城墙上仿佛看到了时间,流动而凝固

静默中,导师说,三国时,曹植“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写下了名篇《送应氏》。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曹植是节制的,其“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风格被是士人所推崇的。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

朗声读来,莫名忧伤。

北魏永宁寺塔遗址

跟随郭老师来到永宁寺塔遗址,面对我们提出的如何认定是永宁寺,如何估算建筑高度,如何保护遗址等问题,郭老师都给予严谨的解答。

望着这些夯土残垣,回想永宁寺塔的宏大恢弘,想起洛阳博物馆那些笑容可掬的泥塑,他们大都面容沉静、笑容温和,女俑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美,男俑拥谦谦君子之风,在那个朝代更迭、纷争频发的年代,人偶呈现出如此美好的生活状态。心里试问,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时代?

如此温润之美,是我看过的博物馆陈列中最美的容貌和表情,没有之一,更是心中古代中国该有的模样,是身边人梦中最爱的样子。

且游且学,一边思辨一边感叹。在汉魏洛阳故城,我找到了历史游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之后的白马寺游览、巩义石窟、二刷洛阳博物馆(重点参观隋唐馆陈)、应天门遗址、二刷龙门石窟,白园小憩、嵩阳书院结业等行程不一一赘述。择其中闪光之处,稍作记录。

弟子像,北魏永宁寺遗址出土

白马寺,读碑溯古

导师说,到了寺庙,要认真读碑,第一手的历史都在里面。清凉台上,导师手持蒲扇大汗淋漓的讲碑,一位老太太边听边录视频,情不自禁地夸赞:这个导游讲得真好。导师笑着回答:我们是在上课。

导师清凉台上讲解如绣和尚的碑文

白马寺,相由心生

导师提问,大家有注意到白马寺佛殿的墙砖么?请记住它的形状,为何是楔形而非寻常的条形砖。

白马寺大佛殿侧墙上的楔形砖

出到寺门外,导师解释,这些楔形砖来自东汉贵族墓葬中。同样一块砖,为什么在山里,就是寻常土石?为什么放在墓室,就感觉阴森恐怖?放在佛堂,就觉得神圣庄严?砖还是那块砖,这些转变,皆因人心所造。

佛寺三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巩义石窟,法华秘境

龙门研究院杨教授说,佛像最难做的是手。我想巩义石窟的这尊像,就是菩萨的拈花妙手了吧。

导师提示,与龙门石窟相比,巩义石窟规模小很多,但小并不代表它不精彩。巩义石窟的飞天、礼佛图、伎乐人像都堪称精品。云冈、龙门和巩县石窟,都是北魏帝室集中力量开凿的石窟。结合巩县所在位置,旁边的小平津曾是军事重镇,巩义石窟既是北魏大乘佛教兴盛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艺术审美和精神世界的反应。

洛阳博物馆,发光的志愿者

游学旅行邀请了洛阳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孙老师导赏隋唐馆陈。孙老师对家乡历史的热爱和自豪,对文史考证的严谨和知识的广博,让大家心悦诚服,心向往之。孙老师将各种物件的历史年代、艺术特点、历史价值、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如导师所言,大家不要觉得学习历史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普通人的热爱与学习也可以成为别人的引路人。

孙老师再给我们讲解

在定鼎门城楼上的隋唐洛阳城沙盘上,导师扭亮沙盘灯,说,时间不多,快要闭馆了。但大家一定要看看这个沙盘,看看哪些名人,在唐洛阳城都居住在哪里?有么有看到,这里是魏征、太平公主、狄仁杰、白居易、元稹……个中乐趣,不胜枚举。

从函谷关的角度看洛阳城

龙门石窟,佛前昼夜

一天之内两入龙门石窟,邀请前后两代龙门研究院专家学者为学员们解说,让学员们切实感受到透过不同的角度,来欣赏龙门石窟之美。品造像之美,听佛法故事,初步分解造像特征,对于秀骨清像的北魏造像风格有了更深的理解。

进入北魏的石窟内,坐下来,安静地融入

白园,琵琶洲头话乐天

入得白园,大家围坐“听伊亭”,听导师聊起了白居易人生与诗作。时辰偏晚,我们没有经过诗廊,径直去了乌头门,在琵琶峰巅凭吊老先生。就着将暗未暗的暮色,同学们轻声诵读“醉吟先生传”。那一刻,我只想感叹,文字不朽,精神长存。

猜猜我们给白乐天带了什么礼物?

嵩阳书院,山高水长

导师说,嵩阳书院历史上曾是佛教和道教的道场,更是儒学圣地。本次游学旅行,对于儒释道都有所涉猎,但很浅显;同时我们还开了一点理学的缘起,希望我们的游学旅行是一个好的开始,能够启发和带领大家去更多的了解中国的历史,做一个更好的中国人。

嵩阳古柏,是注定的精彩之地。岁的二株古柏,虬干苍劲,色沉如石,浑身遍布裂痕,树梢处苍翠间果实累累,生意盎然,时光为它镀上幽然之光,既有气度之沉静又有生命之焕然,让人惊诧,更让人敬畏。

古柏前做《天下中国》的结尾,意蕴深长

面对这样两具巨柏,身处嵩阳书院如此汇聚中国传统儒释道精神的古老书院。彼时的气息,完美契合近几日一直念叨的“中国,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试而成其久”的主题思想,融汇与杂糅,开放与包容,成就古老之中国,也启发着当今之中国。

在嵩阳书院,导师还请同行的书法家效珩老师介绍了“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李林莆撰文,徐浩隶书的风格。

巍巍嵩山林涛阵阵,结业典礼上,同学们逐一分享了游学旅行八天的心得。

有“斑驳似流年”的喟叹,有“终究会是一场尘归尘土归土的结果,那躺平是不是就理所当然”的诘问,更有“通过学习和引导,会更加主动的去探寻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和传播中国文化”之共识。

《天下中国》游学之旅的结业仪式

不算总结

这八天的游学旅行,谈论的是“天下中国”的主题。从最早的二里头遗址一路走来,古老的华夏文明一路上在吸收、在调试、在融合,才成了这“天下中国”。

这篇流水账和记忆碎片,根本不能描述此番游学之旅经历之万一。

导师ppt的一页:中国的历程

导师打趣说,洛阳是最适合遇见的地方。在这里,孔子遇见老子,李白遇见杜甫,曹植遇见洛神。在如此高品质的旅程中,我也遇见了各位有趣的同好。遇见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老师,和我一样晨起漫步洛河;遇见心有戚戚然的南方妹子,游学旅行结束还彼此分享心得;遇见对于中国历史愿意重新刷新认知的中年男;遇见考古现场工作四十余年洛阳铲法炉火纯青的老技师;遇见愿意为守护老宅倾其心力,永远18立志冲刺+的上海姐姐。

在二里头,同学们按照九州方位拍了第一张合影。

游结束,学继续。导师让我继续读许倬云先生的《说中国》一书。而这本书,在游学行前就有推荐。八天的游学旅行,导师说不及全书之四成,让同学们继续学习。同学留言中,何止这本书,《史记》、《诗经》、《论语》已安排进了代办事项。

导师用许先生书里的话总结中华历久弥新的秘诀。

细想来,参考教材无保留分享推荐,讲解有趣有料有见解,行程精心设计,甚至每一餐都有深意安排。只能说,这样的游学旅行,似乎已到极致。

我动手绘制的唐三彩,过几天就能收到。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我很遗憾没能在白居易老先生墓前诵读一首长诗,没能在龙门佛光中久一点再久一点的静默守望。

这样的记录,是不是可以说明学生有在领悟课程设计的用心,因为在这条路上,所有的认真和赤诚,都值得尊敬和留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