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

新石器时代晚期,相较于各地文化的相继“衰变”,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却最终完成了它走向文明的突破。华夏文明在中原地区的诞生与这一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以伊洛平原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因其无法比拟的地理环境优势,成为夏王朝的中心统治区。同时,“降丘宅土”,体现了夏人在居址方面对地形的明智选择。

文明在中原地区得到突破的环境因素

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距今约年至年间,各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加剧,兴衰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盛极一时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薛家岗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在渡过高峰期后,无一例外地出现衰退之势。而中原地区一直维持平稳发展的河南龙山文化,却在此时最终完成了走向文明的突破。

各地文化由盛而衰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各地都曾出现过一些十分发达的考古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盛极一时,某些方面在当时甚至处于领先地位。在文明起源问题上,一些学者讲的“满天星斗”大致表达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

其他学者的“多元一体”(或是“多源一体”)中的“多元”(或“多源”)也是谈的这种情况。颇具特色的各地文化呈现并存局面,平分秋色。

例如,山东龙山文化的制陶工艺远近闻名,黑色的“蛋壳陶”便是其典型代表;良渚文化的玉器微雕鬼斧神工、引人注目;红山文化的大型祭祀遗址、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也是各具特色、独步一时。而西北地区青铜制品的出现并不晚于中原,用兽骨占卜的习俗则以蒙古地区较早。

新石器时代晚期,曾经盛极一时的各地区文化在渡过高峰期后,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比如,黄河下游地区以使用精美蛋壳黑陶闻名遐迩的山东龙山文化销声匿迹,由文化面貌较为古朴的岳石文化取而代之。

长江下游地区,以玉琮、玉璧等礼器为突出特色的良渚文化退出了历史舞台,新出现了以相当数量的印纹硬陶为特色的马桥文化。长江中游地区以大型城址等为特色的石家河文化衰落,此后,该地区逐渐被纳入中原文化系统。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之后小河沿文化衰亡,取而代之的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二里头文化的绝对优势已经相当明显。二里头文化的各个类型更是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强烈影响。

此外,从已发掘的考古资料看,公元前年前后,各地聚落数量锐减,规模显著缩小,也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各地区文化和社会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衰变”,某些“强势文化”发展水平变缓乃至消亡。而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却平稳地发展到二里头文化时期,逐渐占绝对优势,并对周边文化有所影响。

文明诞生在中原的环境因素

相较于各地文化的“衰变”,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却最终完成了它走向文明的突破。文明诞生在中原与这一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地势、地形与地貌

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原地区尤其是以嵩山南北为中心的颍河上游和伊洛河流域地处我国中部,历来被誉为“天下之中”。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语,即是对它“居中”地理位置重要性的鲜明诠释。“正因为河南位居中国之中,当属输送中原文化与吸纳东夷、西狄、南蛮、北戎文化的理想之地”。

中原地区是我国古代各民族交汇、冲突、杂居和融合同化的重要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中原地区有条件从周边文化中汲取营养,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从地势、地貌上来看,中原地区可以划分为三个地理单元。西部处于黄土高原的东南缘,中部豫西地区处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东部为广阔平坦的华北大平原。

复杂多样的地貌结构,为早期人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嵩山是本区的最高山。嵩山山系西高东低,为褶皱断块山,西起伊川、偃师两县之间,向东延伸到登封、禹州,后没入平原。

以嵩山为中心的豫西低山、丘陵、盆地、平原地区,是本区的主要文化区。以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嵩山以南的颍河上游地区是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的中心之一,而嵩山以北的伊洛河流域成为后来夏文化的中心分布区域。

·适宜的气候水文条件

中原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4°~36°、东经°~°的北温带,大致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的范围内,呈现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

冬季受高空西风环流控制,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少风雪。夏季季风盛行,从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相遇,形成多雨季节。雨热同季,足以满足两季作物生长的需要。

中原地区属于粟作农业区。粟在春季幼苗期耐旱,在夏季后期生长期需要较多水分,中原地区冬春干旱夏季多雨的气候特点正好适应粟类作物的生存。

此外,中原地区水系发达,河湖众多,除黄河外,还有很多重要河流分布其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利、交通网络。黄河水系作为先民重要的水源,不仅可提供饮水之需,也为早期农业灌溉提供了便利。

·土壤

中原地区大多呈黄土分布,特别适于粟作农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黄河流域的黄土是在干旱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环境以干燥为主,而这一趋于干旱性的气候特点很适于粟类生存。

另外,黄土的质地稀松多空,与其他土壤相较,颗粒甚细,并且具有垂直的柱形纹理。这些特点有利于毛细现象的形成,可以把下层的肥力和水分带到地表,形成黄土特有的自肥现象,便于原始先民开垦土地,又便于农作物的浅种直播。

粟在新石器时代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粟能够适应黄土地带的生态环境。中原地区大面积的黄土分布,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自然条件。

居中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的地貌结构、适宜的气候水文条件以及大面积的黄土分布,构成了中原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原地区古文化的形成、发展、变迁和夏文明的兴盛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夏人对河洛地区的选择

夏王朝的统治区域主要分布于豫西和晋南。河即黄河,洛即洛水。河洛地区实际上指的就是以中岳嵩山为中心的狭义的中原地区。以伊洛河平原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因其无法比拟的地理环境优势,成为夏王朝的中心统治区。

·夏人选择河洛地区的地理环境因素

河洛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夏王朝建都的理想之地,成为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从地理位置来看,颍河上游地区以及汝河上游、伊洛河流域形成了以嵩山为中心的独特的环境空间和大的地理单元,低山、丘陵、盆地、平原等多种地貌单元围绕嵩山星罗棋布。

此外,河洛地区地处黄河中游,河山拱戴,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

其境内坦荡的伊洛河平原,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此地地处天下之中,北越太行可入华北平原,西过崤函可进关中盆地,东越虎牢可达豫东平原,南跨伊阙贯通江汉平原。

从气候来看,河洛地区地处中原,气候适宜早期粟作农业的发展。从水文特点来看,河洛地区水系密布,灌溉便利。纵横有伊、洛、河、济、汝、颍六条较大的河流分布其中。

除这六大河流及其支流河汊之外,其间还有大大小小的湖泊泽薮,构成了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水文景观。离河流较近的谷地、台地便成了早期人类理想的居住场所。

从土壤来看,河洛地区的土壤,属于棕壤的褐土(俗称黄土),黄土层一般厚达十米以上。而且这一带黄土层属粘黄土,即细黄土,细砂含量少于15%,粘土含量超过25%,这些都有利于原始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尤其是经过多年耕种,形成壤土(河边)及黑垆土(塬上),具有“自然肥效”,肥力高,且土质疏松,利于用石铲、木耒等工具进行开垦与浅种直播,也利于开挖水井、水渠等进行农田灌溉。

结语

河洛地区的生态过渡带特点比较明显,黄土台地、平原、盆地等易耕土地面积所占比重很大,能满足农业社会人们对土地的需求。河洛地区以其无法比拟的地理环境优势,为夏人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生活空间,孕育着灿烂的夏代文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