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郑州专场,郑州市委副书记、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王新伟以“‘五动五变’绘就郑州七十年出彩画卷”为题,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郑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主题发布。
王新伟:
“五动五变”绘就郑州七十年出彩画卷
七十年来,郑州始终紧跟新中国成长步伐,一代代郑州人在党旗的指引下接力奔跑,以信仰信念信心的磅礴伟力,书写了从郑县小城到国家中心城市的壮丽诗篇。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年5月10日视察河南郑州时“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多作贡献”“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的殷切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9月16日至18日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努力创造出无愧历史、无愧时代、无愧人民新的更大的业绩”的殷殷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对郑州“在全省发挥更大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国同类城市竞争中形成更多比较优势,在国际上赢得更大影响力”的期望重托,主动担当“引领区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的新使命和“让郑州这个龙头高高扬起来”的新要求,以“五动五变”开启了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的新征程。
■坚持发展拉动综合实力从“县级郑”蝶变为“国际郑”
近年来,郑州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要求,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以改革创新的执着、披荆斩棘的坚毅、勠力同心的干劲,跑出了郑州速度、唱响了郑州强劲音符。
实现“量”的跃升。年生产总值0.9亿元,年增加到20亿元,继年突破千亿元、年突破五千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增长一千亿,攀升至年.3亿,成为第16个GDP过万亿城市;财政收入从年0.6亿跃升至年.1亿,稳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城镇化率从解放初的10.5%提高到73.4%,常住人口由年不足20万增加到年.6万,跨入了特大城市行列。
形成“势”的叠加。航空港实验区、自贸区郑州片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大数据综试区五大国家战略叠加落地,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打开了联通世界的大门,年国务院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一步凝聚了高质量发展的好态势、好气势,成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展示窗口。
彰显“力”的迸发。年,郑州以全省4.5%的土地和10.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21.1%的GDP、30.6%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5%的进出口总值;航空港实验区进出口总额突破亿美元,占全省的62.8%。郑州首次进入“世界城市强”“亚洲城市50强”,晋身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12城市,居中国发展潜力百强城市第11位,成为全国第8个市场主体超百万的城市,国内外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持续提升,引领中原崛起的龙头越昂越高。
■坚持枢纽牵动区域交通从“十字交汇”聚变为“三网融合”
上世纪初卢汉线、陇海线黄金交汇,让郑州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快速起跑,走出了一条“因交通而兴、因交通而优、因交通而强”的跨越之路,凭借航空、铁路、公路“三网融合”,奠定了全国大局中的“郑州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区位+枢纽”优势。
着力打造域外枢纽。年被确定为全国12个最高等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以郑州为核心的“两环多放射”高速公路网、“三横八纵”国省干线公路网通达全国,2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和市场,2小时高铁圈覆盖4亿人口的生活和消费;随着年郑合、郑济高铁建成通车,郑州将成为全国唯一的“米”字型高铁交通枢纽、当之无愧的“中国铁路之心”。
着力推进域内畅通。年全市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5公里,位居全国前列;中心城区“两横两纵+环线”快速路网基本形成,市域内15分钟上高架、30分钟上高速;都市公交实现全域通达、无缝换乘,客运总量9.4亿人次,成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年迈进地铁时代,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里程突破公里,“轨道上的郑州”正由蓝图变为现实。
■坚持开放带动地理坐标从“内陆腹地”嬗变为“开放高地”
郑州始终坚持“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无中生有”建平台、拓通道,闯出了“不靠海不沿边、一条跑道飞蓝天”的内陆开放道路,在世界版图上标注了“开放郑州”的鲜明特质。
“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郑州—卢森堡枢纽延伸辐射,覆盖23个国家近个城市;年以来,郑州机场客货运规模持续保持中部“双第一”,南美车厘子、澳洲鲜牛肉、荷兰鲜切花从郑州走向全国,折射出买卖全球的蓬勃活力。
“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快。首创“一单到底、物流全球”多式联运,中欧班列(郑州)“去14回10”满载运营,班列遍布24个国家个城市,国内集货覆盖四分之三省份,货值货重等综合评价指标全国第二。
“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基本建成,跨境电商“”模式全国推广,打造了家门口的“世界商超”,年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全国第三,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跨境电商的“领跑者”。
“海上丝绸之路”越来越顺畅。与青岛、天津等港口无缝衔接,依托铁海、公海联运形成内陆“无水港”。拥有药品、粮食、进境水果、肉类、冰鲜水产品、汽车整车、国际邮件等9个功能性口岸,是功能性口岸最多、种类最全的内陆城市。
■坚持转型驱动产业结构从“一产主导”质变为“三产拉动”
解放之初,郑州产业结构为70.3:22.3:7.4,历经“一五”时期的“棉纺城”、八十年代的“商贸城”,逐步演变为二产主导、三产渐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个质变”加速发力:
结构质变。推动传统产业促转型、特色产业创优势、新兴产业成规模,形成了“一产提效、二产转型、三产做优”的新格局,年实现三产比重超一产二产总和的新突破,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4:43.9:54.7,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74家全球强企业落地郑州。
集群质变。着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品牌服装及家居制造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和现代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等服务业支柱产业,正在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2个五千亿级集群,新材料、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3个三千亿级集群,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5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年,居中国金融中心指数第12位。
品牌质变。积极引进企业、平台、人才、机构“四个一批”,大力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郑州制造、郑州品牌加速走向世界,智能手机产量约占全球1/7,宇通客车产量约占全球1/8,速冻食品约占全国60%以上市场,中铁盾构的异形盾构技术领跑国际,郑商所期货交易的“郑州价格”影响全球,带动郑州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手机)生产基地、最大的客车研发生产基地、最大的盾构生产制造基地。
■坚持民生联动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转变为“全面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多年来,郑州始终坚持把80%以上的财力投入民生领域,攻坚群众生活“小事”、办好民生福祉“大事”,城乡居民由相对贫困、基本温饱,快步变为跨越小康、走向富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年郑州入选全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位居福布斯创新宜居城市榜单第13位。
绿城更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8%,人均绿地面积13平方米,七千里生态廊道让“绿城”加快变“绿都”。
城市更美。郑东新区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样板,航空港试验区快步迈向航空大都市,“四个中心”成为郑州新地标;以“绣花功夫”推进生态治污、交通治堵、环境治脏、服务治差,塑造了洁化序化绿化亮化“大美郑州”;商都历史、古荥大运河、百年德化、二砂文化创意“四大文化片区”,延续传承了郑州的历史文脉之“魂”,“黄帝故里”“功夫郑州”蜚声海内外。
笑容更甜。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分别是年的倍、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各级各类在校生多万人;90%以上的市民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市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6%,建成区集中供热率达到85%,群众生活更舒心、笑容更灿烂。
在发布会现场,记者提问“郑州是国家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开放发展的龙头,站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新起点,郑州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支撑点、发力点是什么?”郑州市长王新伟现场作答。
王新伟: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支撑点是“五个优势”、
发力点是“六个着力”
■“五势”叠加,郑州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底气
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城市,是具备较强引领辐射功能的城市,是承担一定国家功能、跻身国际竞争、展示国际形象的大都市。年12月,国务院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标志着郑州迈向了全国乃至全球城市体系更高层级的新阶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郑州70年辉煌巨变的充分肯定,也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接续努力赢得的重大机遇。
8月19日市委召开十一届十次全会,站位新时代、把握新要求、担当新使命,明晰了构建大交通之势、大开放之势、大产业之势、大文化之势、大生态之势的奋进之路、出彩之路。郑州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支撑点就是“五个优势”。
一是突出的区位交通优势,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高效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带动了大枢纽、大物流、大产业、大都市强劲发展态势。
二是充沛的人力资源优势,背靠1亿人口的大省、1.86亿人口的中原城市群,劳动力资源规模巨大。
三是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郑州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发源地,中岳嵩山、禅宗少林、黄帝故里、商都古城享誉全球。
四是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形成了制造业引领的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产业体系。
五是较大的市场潜力优势,郑州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人口红利持续释放,市场前景广阔。
■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郑州更有“国际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郑州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力点就是“六个着力”:
着力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郑州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河南考察时作出的“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指示,持续走好“枢纽+开放”路子,加快打造“一门户、两高地”,让枢纽动起来、强起来。
打造国际交通枢纽门户,着力强硬件,加快建设国际航空运输网、米字形高铁网和轨道交通网,抓好机场三期、高铁南站、小李庄客运站等重大项目;着力抓软件,完善以“一单制”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体系,推进“中转型”枢纽向“门户型”枢纽转变。
打造对外开放体系高地,空中丝路突出加密国际航线、组建本土航空公司、引进基地航空公司、提升客货运规模、壮大临空经济“五个抓手”,建成中国内陆与欧洲贸易主通道;陆上丝路重点发展冷链业务、数字班列、定制班列,全方位对接海上丝路;网上丝路以海外仓和“零费区”建设、药品口岸试点运营、“”境外复制为重点,打造全球网购集散分拨中心,构筑“买全球、卖全球”核心枢纽。
打造参与国际合作高地,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经贸合作,布局一批中外合作贸易园区,策划承办一批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重大经贸活动,吸引跨国公司在郑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着力建设内陆地区国际消费中心,培育电子信息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东强”“南动”“西美”“北静”……未来郑州城市这样布局
着力塑造现代化城市形态。郑州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提升城市规划布局。
推进“东强”,发挥郑东新区示范作用,打造全省对外开放窗口、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
推进“南动”,发挥航空港区龙头作用,围绕“枢纽+口岸+物流+制造”,做大做强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经济引领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高地。
推进“西美”,发挥高新区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城市生态屏障、全省创新创业最活跃区域,让西部拥有美丽环境、美丽生态、美丽经济。
推进“北静”,依托黄河生态文化带,突出“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打造郑州的“后花园”。
推进“中优”,加快老城区形态更新、业态更新、功能更新,激发老城区活力,彰显中原文化魅力。
推进“外联”,加快建设“1+4”大都市区3条铁路、3条高速、4条国省干线的“3+3+4”快速交通系统,推进地铁、城际、铁路、公交“四网连通”,构建半小时高铁交通圈、1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同时,准确把握“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要求,积极统筹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
■在全球叫响郑州品牌、郑州创造、郑州质量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来河南考察时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郑州将继续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挺起先进制造业这个脊梁,撬动创新创造这个杠杆,在全球叫响郑州品牌、郑州创造、郑州质量。
强化先进制造业主导地位,推进传统产业促转型、特色产业创优势、新兴产业成规模,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会展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确保制造业比重保持在30%以上。
夯实技术创新支撑,持续引进企业、平台、人才、机构“四个一批”,加快科技与金融、军工与民用、国家与地方、产业与院所“四个融合”,推动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综合体齐头并进,完善“智汇郑州”人才政策,让创新创造成为郑州的鲜明特色。
大力推进消费升级,深化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现代商贸、健康医疗、养老服务、休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品质化、精细化发展,打造一批以二七商圈为代表的现代商贸业发展集聚区。
持续做优都市农业,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提升粮食加工、流通、科研能力,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构建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打造展示华夏文明、中原特色的“文化名片”
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郑州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要求,把郑州丰富的文化资源挖掘好利用好,打造展示华夏文明、中原特色的“文化名片”。
积极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演绎好嵩山、黄河、黄帝、商都等历史文化;实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全面启动黄河母亲地标复兴,把黄河建设成传承历史的文脉河、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做好城市文化传承文章,推进商都历史文化区、古荥大运河文化区、百年德化历史文化区、二砂文创广场“四大文化片区”开发,建设铁路历史博物馆、黄河文明博物馆等特色城市展厅、文化地标。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实施“艺美中原”“古韵河南”“书香郑州”等文化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持续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嵩山论坛等重大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体育、会展、赛事品牌。
■推动营商环境全国前列、全省领跑
着力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郑州将继续对标世行评价指标体系,扎实开展工程项目审批提速等十大专项行动,推动营商环境全国前列、全省领跑。
营造优质高效的商务环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一件事情、一套资料、一个流程、一次办成”,让郑州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群众体验最优”的政务服务标杆城市。
营造充满活力的“双创”环境,实施百万大学生留郑计划,引进一批国际高端研发机构,培育一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推动人才、载体、项目、金融、服务“五位一体”发展,打造国际创新要素集聚新高地。
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强化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企业合法利益,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营造文明诚信的社会环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全域推行“信用+监管”,让诚实守信、履诺践约成为社会风尚。
■让人民群众更加宜居宜业
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郑州将继续聚焦人民对幸福的新追求,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努力让广大群众生活更舒心、更悦心。
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擦亮绿色发展这个底色,推动“绿城”变“绿都”;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要求,抓住机遇把黄河保护治理好。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办好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适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建设健康郑州,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国际化学校、医院、社区、商务楼宇,让郑州更有“国际范”。
提升城市建管水平,以绣花功夫、匠心精神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推进生态环境治污、交通秩序治堵、市容卫生治脏、公共服务治差“城市四治”,全面提升城市功能、环境、文化、服务“四个品质”,塑造洁化、序化、绿化、亮化“新颜值”。
发布会上,郑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鹏就郑州构建具有竞争力、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哪些举措和亮点答记者问。
王鹏:
郑州构建具有竞争力、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的“五大亮点”和“六项举措”
近年来,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导,抓住“中国制造”“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强力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初步构建了创新驱动、集群发展、新兴产业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一是构建了以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及医药、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家居和品牌服装制造等七大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年,七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72.2%。二是打造了以交通枢纽、金融商贸、物流会展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年,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54.7%,超过二产10.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更趋优化。金融业、文体产业、旅游会展业、商业服务业、软件信息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更加凸显。三是形成了以都市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体系。加快一产与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环城都市生态农业,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二、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重点,全力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年以来,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14.7%和20%,分别高出规上工业7.9个和14.2个百分点。年,全市汽车生产58.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生产3.9万辆,增长12.9%;城市轨道车辆生产辆,增长.3%;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生产38.1万台(套),增长25.4%;手机产量近2亿部。郑州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智能终端(手机)生产基地。强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围绕经济数字化、政府服务数字化、社会治理数字化,大力推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培育,形成了以智能终端、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等为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全国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平台落户郑州。积极推动阿里巴巴中原区域中心、海康威视区域总部、华为国内区域服务中心和浪潮产业园等数字经济项目落地。腾讯研究院日前发布《数字中国指数报告()》数字产业指数排名中郑州位居全国第八。
三、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5.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2个百分点。截至年底,全市建成创新创业载体家,在孵企业(团队)近万家,孵化水平居全国13位。高新技术企业家,科技型企业家。年,9项成果获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专利申请7万件,授权专利3.2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件。实施“智汇郑州·聚才计划”,发布“智汇郑州”人才政策30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人。
四、集群发展打造产业增长极。8年以来,全面启动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日益显现,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全市拥有13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10个市级工业园区,形成了五个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年,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9%。航空港区异军突起,成为带动郑州乃至全省产业发展的发动机和核心增长极。近三年来,谋划实施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6.5亿元,已完成投资.7亿元。
五、品牌建设助推产业转型。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6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30.2万件,好想你枣业获得商标金奖“商标运用奖”。全市拥有省长质量奖单位15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24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培育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知名企业和知名产品,宇通新能源客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典范;三全、思念为代表的速冻食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富士康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近1/7;人造金刚石产量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
进入新时代,郑州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下一步,郑州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围绕市委提出的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发展专业化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推进消费升级、做优都市农业的产业发展目标,抓紧制定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发展、城镇化、对外开放”等行动计划,坚持以高水平开放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要把制造业发展放在首要战略位置,加快完善产业链和产业生产体系,确保制造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达到3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据主体地位。
二要加快数字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推进两化融合发展,以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层级,努力在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方面不断突破,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三要围绕制造业发展布局生产性服务业,对接国际,推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会展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四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搭建好创新平台,加快布局创新创业载体,完善金融科技服务,大力引进创新引领性企业、人才、平台和机构,补好郑州科教短板,走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军民融合创新的路子。
五要大力推进消费升级。把新零售作为现代商贸业发展的重点,做好规划引导、业态培育、场景营造,打造一批现代商贸业发展集聚区。加快现代商贸、健康医疗、养老服务、休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品质化、精细化发展。
六要以“放管服”改革带动营商环境全面提升。打造优质高效的商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文明诚信的社会环境,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加快营商环境国际化,以产业发展的出彩,让郑州在全国的发展格局中更加出彩。
发布会上,郑州市副市长万正峰就开放发展是出彩河南的主战略之一,及近年来郑州市在对外开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答记者问。
万正峰:
走好“枢纽+开放”之路,
加快打造“一门户、两高地”
一、开放通道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实施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开通航线条。年建设成效显著,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万人次,居全国第12位;货运吞吐量51.5万吨,居全国第7位,保持中部地区客货运“双第一”。货运运力、全货机航线数量、航班量及通航城市数量跃居全国第5位,货邮吞吐量跻身全球50强。
二是持续做大全国铁路枢纽优势。中欧班列(郑州)年开行班,货值32.4亿美元,回程比率、计划兑现率、市场运价等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
三是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商业模式、税收管理、电商监管、营商环境“五大创新”。E贸易辐射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形成了“买全球、卖全球”网络枢纽,保税网购“”监管服务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O2O零售商业模式实现跨境商品“现场下单、现场提货”。
四是推进多线路、多港口、多站点铁公海多式联运。年开行海铁联运班列班,成为沿海港口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中西部地区向东开放的“无水港”。
五是口岸建设成效突出,汽车平行进口试点、中欧班列运邮试点城市获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试运营,“2+2+9”口岸体系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继续保持内陆地区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城市。
二、开放平台能级持续提升。
充分发挥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机遇,推动形成改革、开放、创新联动新格局。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际空港枢纽地位基本确立。年,GDP突破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占全省60%以上。中国(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改革创新试点任务超前完成5年计划的90%,多项改革案例全国推广,制度创新红利效应日益显现,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新阵地。
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片区创新创业生态和“四个一批”培育取得实效,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全省领先,首批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占全省近1/3,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家,居全省首位。
中国(郑州)跨境电商综试区日均处理能力达0万包,通关速度单/秒,货物集疏覆盖全球70%国家和地区。年,跨境电商交易额86.4亿美元,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已在郑连续举办三届,为世界跨境电商发展贡献了“郑州智慧”。
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实验区引进中科院计算所大数据研究院、海康威视中原区域总部等大数据企业家,产业规模突破亿元。入驻基金企业家,实缴资金超百亿,管理资金规模0多亿元。
三、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构建。
一是实施贸易强市战略。年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亿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连续7年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占全省的74.5%。
二是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年新签约项目个,新开工项目个,实际吸收外资42.1亿美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
三是精准把握“走出去”政策导向。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议投资4.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6.6亿美元;在外劳务人员达到2.6万人。
郑州市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和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四路协同”“五区联动”,提升开放效应,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发挥交通枢纽优势,走好“枢纽+开放”路子,加快打造“一门户、两高地”。
(一)加快形成国际交通枢纽门户。
提高枢纽的通达和集疏能力,进一步优化铁路枢纽场站功能布局,抓好机场三期、高铁南站、小李庄客运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郑州由“中转型”枢纽向“门户型”枢纽转变,加快完善以“一单制”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体系。
(二)加快形成对外开放体系高地。
努力把先发优势变成长期的市场优势、竞争优势,用好第五航权,大力开辟洲际货运、客运航线;大力发展冷链业务、数字班列、定制班列;推动跨境电商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百亿级出海产业集群;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商事制度、贸易仲裁、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服务等商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国内外生产要素集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加快形成参与国际合作高地。
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经贸合作,提升商业业态,努力把郑州建成内陆地区国际消费中心,加快培育以国际性战略企业为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不断提高郑州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高水平开放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以强劲有力的龙头作用引领全省开放发展,为中原出彩、中部崛起作出新贡献。
发布会现场,记者提问“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顺利闭幕,请简要介绍本次运动会的有关情况、主要特点和体会。”郑州市长王新伟现场细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主要特点。
王新伟:
安全节俭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亮点多多,创意满满,收获颇丰
一、安全节俭创新出彩的民族体育盛会顺利实现
王新伟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于9月8日至16日在郑州成功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中部省份举办、也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首次举办的国家级民族体育盛会。运动会的主题是“奋进新时代,中原更出彩”。在省委省政府、省筹委会的精心指导和全市人民大力支持下,郑州坚持以“四个满意(让党中央满意、省委省政府满意、各族参赛运动员满意、全市人民群众满意)”为导向,提升政治站位,把握“办会灵魂”,按照安全保障、城市环境、竞赛场馆、赛事组织、接待服务“五个一流”和大型活动、精神风貌、成就展览、舆论宣传、志愿服务“五个出彩”的竞进目标,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把运动会办成了一届安全、节俭、创新、出彩的民族体育盛会。
二、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亮点多多
一是规模大。本届运动会共有17个竞赛项目、个表演项目、场赛事、名运动员。期间,组织了开(闭)幕式、民族大联欢等大型活动7个;参加开(闭)幕式预演和正式活动的观众近20万人,开幕式直播收看观众近1亿人;项目设置、参赛人数、赛事场次、大型活动规模均为历届之最。
二是亮点多。开幕式设计的“幸福路”“团结门”,激发了赛会嘉宾“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自信心、自豪感;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陇海大院”,邀请西藏、新疆等代表团共庆中秋佳节,彰显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情厚谊;火炬传递首创5G实时传输,10个比赛场馆、53个驻地宾馆、三环内城区实现5G信号全覆盖。
三是有特色。全程提供“热情礼貌、规范细致、尊重习俗、就近安排、安全高效”服务,高标准接待服务对象人。全市49个志愿者服务支队、多名赛会志愿者和4万多名城市志愿者参与服务;安排车辆1.97万台次,保障交通出行55.02万人次。同时,开(闭)幕式还精心展示了各地区入选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优秀作品;黄河、太极、少林等“河南元素”,钧瓷、唐三彩、木版年画等54个河南省非遗项目,宣传片《老家河南》《商都郑州》等,彰显了中原文化的浓郁特色和独特魅力。
四是氛围浓。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1多名记者驻会报道,中央电视台播发新闻条、专题95条、时长分钟,《新闻联播》7次报道,人民网等百家网络平台全程直播开(闭)幕式、火炬传递、民族大联欢等活动,累计浏览量突破33.6亿次、发稿万篇,报道规格和频次均创新高。多万市民参与民族运动会进社区、进学校等“七进”宣传活动,“我需要您,一起温暖这座城”成为城市主旋律。
五是反响好。精品精细精彩的赛会筹备,真心用心精心的全面保障,得到了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收到了34个代表团封感谢信、面锦旗,获得了近万群众的点赞好评。
三、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收获满满
一是提升了政治意识。圆满成功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砥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初心和使命,充分展现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党和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二是提升了素质能力。锤炼了广大干部群众组织、协调、攻坚能力,为今后承接办好重大活动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三是提升了城市环境。“序化、洁化、绿化、亮化”目标初步实现,绿城变得更绿、城市变得更美、群众笑容更灿烂,郑州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是提升了城市精神。激发了广大市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责任担当,点燃了助力“中原更加出彩”的激情热情,坚定了开创郑州改革发展新局面的信心决心,发展自信和主人翁意识得到持续增强,整个城市的精气神得到提振。
郑报全媒体记者裴蕾覃岩峰王治徐纲领赵柳影文马健周甬王秀清/图
编辑周颐光马子涵
郑州报业集团郑州日报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郑州日报(ID:zzrbxmt)!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