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登封市,有一家寺院,它曾是皇帝离宫,它被多个朝代帝王赐名,武则天女皇还拜道该寺院禅师为国师,该寺院高僧人才济济,该寺院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院历史建筑物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的名字就是“会善寺”

走近六代皇帝赐名的古刹--登封会善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会善寺

10月30日上午,笔者背上简单的行囊,从居住民宿出发,沿登封市宽阔的盘山道路徒步前行,我无意欣赏山道两边的美景,直奔今天的目的地---会善寺。一路上,遥想一千多年前,可能脚下这条道,也许正有僧人行走在参禅和化缘的路上,便脚下生风,小跑起来。

山门前台阶

约行走一个小时后,顺着指示牌,笔者来到会善寺山脚下,映入眼前的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广场,广场里种植着许多松树和柏树。

照壁

在广场的中间,立着一块很大的风景石,风景石上面刻着“会善寺”三个鎏金大字。

照壁上镶嵌颜真卿所写楷书年古柏树

站在广场里,看不到寺院的影子,附近干活的师傅告诉笔者,寺院在上面,这下面是山门,以前可以直接到寺院门前,现在购票后,可以进入。

笔者来到山门前,看到一个标识石,上面写着“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会善寺”,它的附近还立着一块“全国第五批重点保护会善寺”石碑。这两个石牌,足以彰显出会善寺的高贵和神秘。

年银杏树

从山门入口处,拾级而上,走过几十个台阶,便看到两株高大的圆柏,树高约30多米,据当地市政府公示,这两个柏树已经多年,属于古树。

过道的前面是一个照壁,根据当地村民的说法,这个其实就是个影背墙,在农村宅院里对着大门处,也会有这种墙,村民的建筑也是跟古人学的。

寺院门前石狮

笔者仔细观察,发现会善寺门前这块照壁可不普通,正面是清嘉庆年间宋湘书“天光云影”刻石。照壁的另一面,上写“天中山”的一块石碑镶嵌在照壁里“,系唐朝名臣、书法家颜真卿所写楷书。

穿过这个照壁,就可以一睹会善寺大门的容颜。

寺院门前

该寺院大门坐北朝南,有十几米左右宽,红砖墙灰瓦顶,中间是三个拱门,在一个拱形门上写着“会善寺”三个大字。

在寺院大门的右前方,还生长着一株年的银杏树,由于是深秋,叶子泛黄,很是好看,它默默地挺立在寺院门前,好像是告诉人们,面前这座古刹的年代久远。

佛像

进入大门,见到端坐一尊白玉佛像。

再往前走,笔者看到院落内古树参天,多道古碑呈现在面前。据碑文资料介绍,寺院内现存的主要碑刻有《中岳嵩阳寺碑》、《会善寺碑》、《道安禅师碑》、《会善寺戒坛记》,《乾隆御笔》等。

寺院大钟

在寺院的一侧,还悬挂一口大钟,该钟上面有铭文,还有几种花纹,由于是文物,不允许游客敲击。

赵朴初书写大雄宝殿

寺院的正中,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四个字由赵朴初先生所写。

据寺院公开资料显示,大雄宝殿始建于元代,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清时期多有修缮,是嵩山地区现存唯一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其结构严谨,保存完整,梁架、斗拱、屋顶、彩画及柱础均反映了元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特征,在建筑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其建筑形制、技术是研究古代木结构演变的重要范例,对我国建筑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介绍大雄宝殿建筑风格大雄宝殿建筑物一侧大雄宝殿内佛像

来到大雄宝殿门口,见到里面有三尊佛像,其中一尊佛像,面部慈祥端坐正中,另外两尊佛像,分别站立两旁。

经幢经幢上部图像

大雄宝殿的东侧,有一石经幢,约有5米高,该经幢有八个面,下面是基座,中间是幢身,最上面是幢顶。幢顶上面一圈有精美的石刻,雕刻的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石碑乾隆御笔简介

笔者饶有兴趣的鉴赏了寺院里的碑刻,首先看到的是乾隆御碑。看到御笔旁文字记载,乾隆十五年(年),清高宗弘历巡视中由洛阳经轩辕关入登,夜宿少林寺,次日畅游会善寺,赋诗一首,其中“太少无穷奥,於兹见一斑”为嵩山天下奥之源。

石碑佛祖宗派之图

寺院里还有一块佛祖宗派之图碑。该碑文序列了佛教禅宗六祖慧能以后,南北二宗各宗派门人的姓名或法名,是研究禅宗自六祖慧能以后分为南顿北渐二宗的重要实物史料。

大德道安禅师碑大德道安禅师碑简介

“这个禅师活了岁,真长寿啊”一位游客的惊讶声引起了我的注意,笔者看到这位游客正在观看大德道安禅师碑。据碑文旁文字介绍,道安(—年),禅宗五祖弘忍之高徒,历经隋唐两朝八帝,道行精深,德高望重,弟子数以千计,著名的有南岳怀让、净藏、元珪等,唐女皇武则天多次躬亲造访,并拜为国师。年,其僧徒刻立此碑以示纪念,碑文系唐代书法家宋儋撰文并书丹。

石碑

笔者看到寺院内,部分石碑有断裂修补痕迹。身旁一位长者介绍,这些石碑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一些自然和人为原因,出现断裂在所难免,修补好也就是保护。其实从这些断碑上,可以比对明嘉靖吴三乐所做的一首诗,当时情况是,诗人在会善寺停留期间,恰逢下雨,便根据当时的场景,诗兴大发,便写下了《雨过会善寺观茶榜石刻》,诗文内容是:”寺雨人仍过,花香酒故随。寻源行水尽,披雾看山时。树杪闻清馨,苔馀认断碑。虎溪僧送客,一笑有相知。”

提起吴三乐,笔者查阅了一下资料,得知他是明嘉靖二十年()辛丑科殿试金榜第二甲进士出身。和他同榜进士出身的还有高拱,高拱之后担任内阁首辅多年,吴三乐和高拱关系很好,他们两人多有在一起畅饮记录。

寺院内古树参天

当天,我站在清雅幽静的寺院内,我闭上眼睛,默默地朗诵这首诗,仿佛回到四百多年前的会善寺,诗中所叙场景就在我眼前浮现。

据资料显示,会善寺历经多个朝代,被皇帝赐名或改名,有记载的是,会善寺为魏孝文帝(~年)离宫,正光元年(年)复建闲居寺。隋开皇五年(年)改名嵩岳寺,后隋文帝赐名会善寺。唐武则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禅师为国师,赐名安国寺。唐代增建殿宇、戒坛、塔,规模宏大,高僧辈出,如元同、净藏及天文学家一行等皆出于该寺。五代时于嵩山琉璃戒坛纳法,又名“封禅寺”,后梁时废。宋太祖开宝五年(年)赐名“嵩岳琉璃戒坛”、“大会善寺”。元代至元年间(~年)又赐名“万寿禅寺”。

寺院内景

其实,会善寺啥时间修建,至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开始于汉代,一种说法是修建于北魏时期,明代《嵩书》、清代《说嵩》、《嵩山志》、《登封县志》中的“会善寺”文中,,对于会善寺的建造年代,均曰“本北魏孝文帝离宫也”。

会善寺多次被皇帝“垂爱”,这也和该寺院曾经涌现出许多高僧有关。如元同、净藏及天文学家一行等皆出于该寺。

寺院内古树很多

由于会善寺所在地还有一个观星台,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咱就聊聊天文学家一行。

一行,出家前名字叫张遂,魏州昌乐人(今河南南乐县),他从小就博览经史,喜欢天文历算,特别擅长阴阳、五行之学,在当时名气很大,但他不喜欢与权贵交往,为避开武则天侄儿武三思的纠缠,便来到登封嵩山会善寺出家,拜于禅宗七祖普寂大师门下,普寂大师为他取法名一行。

一行所撰《大日经疏》,是阐释密宗理论的权威著作,他被尊为“密宗之祖”是佛教与“天地之中”观念代表人物的见证。

寺院内年侧柏枝繁叶茂

据业内人士介绍,唐朝时期,由于使用历法不太准确,唐玄宗下诏命给一行,让他编制新历。为得到精确数据,一行和梁令瓒创制了黄道游仪等大型天文观测仪器,重新测定恒星位置和研究月球的运动规律。测得颗恒星的位置,发现恒星位置在移动,便把移动情况用36张图标出,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化的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年提出的恒星自行的观点早了年。

之后,一行和梁令瓒又合作制造出水力运转的浑天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自动计时器,还具有报时功能,比西方最早的自动计时钟早了多年。

一行在主持观测天象的同时,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实地测量活动。他还在黄河流域两岸选定几个地点测量,通过实地测量和精确计算,推翻了过去沿用的“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点,得出了新的更科学结论,将一行的测算结果换算成现代表述,就是一度为.03公里。一行在全世界第一次实测了子午线长度,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这是“科学史上的创举”。

寺院内院景

一行还根据实测资料,编制完成了《大衍历》,这个历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准确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标志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后世厉家均沿用这一格式编历。

参观《会善寺》的文人和学者,一般会提到净藏禅师塔,该塔建于唐朝时期(公元),是禅宗名僧净藏禅师的墓塔。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仿木结构亭式砖塔。但遗憾的是,由于该塔不在寺院里,离寺院还有一段距离,笔者没有参观到这座古塔。

会善寺山门前梅公塔梅公塔里镶嵌的石刻

在寺院的山门右侧,还有一座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建造的古塔,塔身中间刻着“曹洞正宗第四十一代(上)性(下)洁梅公大和尚之塔,该系方形三层高密檐灰砖塔,人称梅公塔。

在会善寺山脚下,提起寺院的古柏和银杏,附近的几位老人告诉笔者,夏天天热时可以到会善寺门前古树下乘凉,下雨时可以到寺院里避雨,从小在寺院旁长大,从孩童到中年,再到老年,寺院的红砖灰瓦,御笔石刻,早已了如指掌。

会善寺前广场一角

是呀!这些老人,历经岁月的积淀,耳濡目染,都能说一段有关会善寺院的典故和传说,寺院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笔者站在会善寺广场,远眺蓝天白云下的中岳嵩山,看到连绵的大山气势磅礴巍峨,在这座大山上有一座积翠峰,在这座俊秀的山峰之下有座静谧的会善寺,会善寺里,是绵延一千多年的佛学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