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茫茫、红尘滚滚、大家每天都会与不同人物交往,也会遇见很多事情,可是能够同甘共苦之人可谓寥寥可数,可以刻骨铭心之事更是少之又少。至交好友不仅与自己爱好相同、立场一致,而且可以惺惺相惜、风雨同舟,即使默默无言,也会心有灵犀。
古代文坛上就出现过很多关系亲密的好友,比如王维与孟浩然、白居易与元稹,等等不一而足,他们经常诗文酬答,又同病相怜,为后世谱写了无数优秀作品。下面分享两首怀念故人的佳作,李白与罗隐的对决,您更喜欢哪一首?
题元丹丘山居
盛唐·李白
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元丹丘是唐代的一位道士,如果不是李白多次在诗中提到他,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籍籍无名之辈。因为诗仙喜欢道家思想,他年轻时又曾与元丹丘一起隐居在嵩山,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当他与对方分别了一段时间之后,就非常思念这位高士。
李白从巴蜀仗剑出游之后,一路游览了沿路的山山水水,题写了无数诗篇,也结交了很多才子。那些文人墨客与李白会面之后,都被其超凡的气质吸引,更从心底里对他感到钦佩。
或许是诗仙的朋友太多,他无法对所有朋友都印象深刻,即使是与其会面多次的杜甫,也很少得到李白的赠诗。而李白却曾在自己的作品中14次提及元丹丘,彼此可谓至交好友。
这首诗首先介绍了这位道士的生活地点,东山是虚写,指代隐居之地。好友欣赏秀美的大自然,更喜欢林泉间清幽的氛围。他的大好年华都在山间度过,每天都要等到日上三竿才会起床,真是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五、六两句刻画了道士高雅的情怀,松风可以清除其襟袖里的污垢,潭水能够洗涤其心中的俗气。他静心寡欲、不慕名利,长年累月地生活在幽僻之地,却从不感到孤寂和烦躁。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作者采用对话的语气,描述了自己对高士沉浸烟霞、远离喧嚣的羡慕之意。高士过着闲云野鹤似的生活,而诗仙为了谋取功名却终日奔波,两相比较,作者岂能不感到惭愧。“高枕碧霞里”,短短5个字,就抒写出一种强烈的向往之情,也让人遐想不尽。
思故人
唐末·罗隐
故人不可见,聊复拂鸣琴。
鹊绕风枝急,萤藏露草深。
平生四方志,此夜五湖心。
惆怅友朋尽,洋洋漫好音。
罗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晚唐时代,由于宦官当政、藩镇割据,百姓们经常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罗隐虽然一生勤勉、积极上进,可是由于生不逢时、命运悲催,不仅难以实现平生抱负,而且不得不四方漂泊,心中充满了怨恨和无奈。
人生处于低谷时,就会倍感失意,而心中也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过往、思念亲友。那种孤独感也会时常出现在焦虑不安之时。不过罗隐性格坚强,即使在仕途极其不顺时依然不愿向命运低头。这首诗虽然不知其创作背景,但是并不妨碍大家理解诗人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
开篇就直截了当地抒写了心中的愁情,诗人与故友相隔遥远,甚至不知对方身在何方,只能在孤独的境况中思念远人。心中思念无人可诉,诗人只好默默对着古琴倾诉,那些从琴弦里蹦出的音符,就好像是诗人对好友诉说的话语。
夜幕降临、寒风萧萧,鸟鹊都着急地在枝头寻觅栖息场所,萤虫也慌乱地躲入草丛深处。这些细微的描写,并非作者的闲笔,反而委婉地表现出诗人非常孤寂的状态。如果他与朋友大声交谈,或是开怀畅饮,心中豪情万丈,就绝对不会注意这些鹊鸟和萤虫。
颈联转而描述作者的矛盾心情,罗隐才华卓越、志向高远,他非常渴望可以得到贵人提携,实现平生夙愿。可是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如今飘零天涯、乡愁千钧,此时此地却无奈地萌发出归隐之心。
最后两句令人不忍卒读,友朋都已散尽,再无高山流水的相知相惜;琴声悠扬悦耳,可是好音却无人聆听。诗人万分惆怅,只能在无尽的长夜里,形单影只地对着摇晃的烛火胡思乱想,又倍感迷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899.html